上海首座无性别公厕将于11月下旬投入使用。近年来,多地出现无性别厕所,试图解决“男厕空荡荡,女厕排长龙”的问题,然而“废”与“立”的争议却不断。
反对者担忧,解决“内急”事关民众私密,没有性别限制和开放式的设计,会不会导致隐私被窥和安全风险。再周全的技术性壁垒也常常是“防君子难防小人”,为了打消民众疑虑,需要相关技术和监管手段适时跟进。
如今,早已过了男女授受不亲的年代,试问,有过坐火车经历的人们,有谁没有使用过男女“轮蹲”的车上公厕呢?在一个人口流动型社会,多尝试并建设“无性别厕所”,不只事关公共服务与民生福祉的落地,同时也不失为对社会观念的一场更新与引领,其意义显然应是大于争议。对于“无性别厕所”的争议并不可怕,在探索实践中查漏补缺,且行且完善,当是可行的做法。
(《京华时报》11.11 张玉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