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11月03日 星期四

    “官场”也是职场

    《 文摘报 》( 2016年11月03日   08 版)
    “小桥老树”双手将新书递给读者

        有人说他的作品“揭开了官场最真实的秘密”,但他说,自己写的不是“官场”而是“成长”。

     

        走进重庆任意一家新华书店,张兵的书和白岩松、六小龄童、敬一丹等名人的书摆在一起。出版信息页显示:第27次印刷。

     

        这位副处级干部,原为重庆市永川区市政园林管理局副局长,2010年至2012年连续3年以每年百万元以上版税登上中国作家富豪榜。有人封其作品为“公务员教科书”,也有人评论称“揭开了官场最真实的秘密”,但他却说,他写的并非“官场小说”,而是“成长小说”。

     

        他的《侯卫东官场笔记》,最初在网络连载,至今已出版9本,销量超300万册。然而多数人只知其笔名“小桥老树”,不闻真名,更不知他2013年已平调至永川区文联任副主席。从此,写作成为主业。

     

        46岁的张兵说自己的酒量已变得“寒酸”。年轻时在基层,和各路人“喝酒谈心”是必备的看家“手艺”,一星期醉好几次。现在却是一年一醉,因为严肃的写作需要清醒。

     

        码字往事

     

        “我的小说没有阴谋,很少斗争。我想把贴在公务员身上的那层有色标签撕掉。”张兵说,他的小说有这层哪怕“堂吉诃德式”的努力。

     

        在张兵的理解里,公务员所在的职位,都称不上“官”。准确说,像是古时的“小吏”——做事务性工作,没啥排场和规格。

     

        这正是他笔下的“官场”,年轻主人公们均为草根出生、基层岗位。“官员也是一种职业,我不过是在这个背景下写人、写人性。我想提供成年人的童话故事,因为我笔下的小人物都凭着乐观主义精神,成了生活的赢家。”

     

        《巴州往事》中的复读生王桥在大学毕业后成为选调生,进入基层机关,最高职位是“七品芝麻官”——县委常委、城关镇党委书记。

     

        而他在2008年写起的侯卫东,也是小人物。大学毕业后到镇上担任驻村干部,经过层层历炼,成为地市一级的一把手。

     

        跨度近8年的两部小说,为何“草根官员”的视角接连出现?张兵的答案是:写王桥是为了弥补侯卫东留下的遗憾;写侯卫东,是为了弥补张兵的遗憾。

     

        “都像我,也都不是。侯卫东比我更坚韧、勇敢,做了更多我想做而没敢做的事情。”张兵交底,最心爱的依旧是《侯卫东官场笔记》的前3本,因为那里有他职业生涯的启蒙时代。

     

        张兵走进农村基层的那年,和侯卫东同龄,25岁。

     

        1995年,张兵从重庆文理学院毕业,考取当地选调生。第一站是重庆远郊的山区小镇永川区红炉镇。抱着“农村致富领头人”的决心,他成为驻村干部。

     

        但一到农村,傻眼了。第一次开村支部会,他发现村干部在讨论增值税,聊得很透彻,他无从插嘴。

     

        张兵对基层的疏离感,正如小说中当地人对侯卫东的称呼“侯大学”,半是尊重,半是调侃。

     

        殡葬改革、计划生育……张兵在农村摸索度过公务员生涯的第一个7年,“发型和衣服都自然而然和农民接近了”。

     

        1999年,张兵被提拔为红炉镇党委委员。

     

        和“当官”一样让张兵处之淡然的,还有消费。虽屡登中国作家富豪榜,但在离家极近的三峡商业广场,他竟因极少购物而迷路。他只认得此地一家位于地下二层的书店。

     

        把真实写出来

     

        从三峡商业广场步行约10分钟,到了张兵的家。2012年买下这套100平方米的学区房,张兵颇为自豪:买房的大部分资金,是他的勤恳写作所得。

     

        他的书房是最小的房间,10平方米。书房门敞开着,以免小儿子在隔壁房间独自睡醒后哭闹,他听不真切。

     

        如果说侯卫东有青年张兵成长的影子,年过不惑,张兵把更多人生现实的面对,交给了他塑造的新人物王桥。

     

        他是一位写实主义的作家。他与王桥一样,对法律和规则充满敬意。在机关工作时,当整个办公室都在收红包,王桥也坚决抵制。“因为王桥曾被错认为杀人嫌疑犯,他知道失去自由的滋味不好受。”张兵的父母都是监狱工作人员,他从小就深知失去自由的人的煎熬。同事和朋友说起张兵,常会赞一句:在公职上非常自律。

     

        这几年,除了“中年话题”在写作中频繁出现,他一套持重的“中年写作”方法也越发老到。

     

        他的写实,独特在绝不写最新的当下。他说,要让我们正在经历的东西在写作里“冷一冷”。

     

        “我书里的世界,都比当下的时代背景早10年。”张兵说,保持一定距离,会把以前的事看得更清楚。

     

        1994年实行分税制,1998年房屋商品化开始大量出现,1999年大学扩招,2006年农业税取消……这些渐被遗忘的时间节点,在张兵的新书里一一复活。

     

        要面包,也要鲜花

     

        张兵讲得最多不是“我”而是“我们”,细问才明白,“我们”是指网络文学作家群体。

     

        虽然他的书在传统图书市场畅销,但“发家地”是网络。网上数据显示,仅今年9月,张兵的几部小说就获得9500元的读者付费。

     

        张兵的身上,已烙上网络作家的“习气”——他管出书叫出简体(因很多网络小说也在台湾出版,有繁体版本);他指指敦实的小肚腩,时髦地说:“宅呗,坐出来的肚子。”他还说,自己打字的姿势,就像狗把爪子放在电脑键盘上,激动迅捷。

     

        老友余东其实一直好奇,为何张兵要写“那种”文章——那种网络小说不怎么“显”张兵文学素养,倒有很多吸引大众眼球的东西。

     

        这句话,得到张兵妻子的印证:张兵的写作,直至现在,并非全凭兴趣。

     

        2005年,女儿出生、妻子离职,靠张兵的“副局长工资”难以为继。妻子每次给女儿换尿布,他在心里默念:“一甩,就是两元钱。”

     

        焦头烂额之际,他在某大型网络文学网站上看到一篇新闻,内容是“网络写作,年薪百万不是梦”。从此开始了网络写手之路。

     

        第一部,历史穿越小说,反响平平。直至与他个人经历结合紧密的侯卫东诞生后,他找到了路子。1年40万字,10年出版14本小说。

     

        而今,“写作目的已经进化,更加注重质量,想写出中国人在当代的好故事”。他的决心,在看到小学六年级的女儿捧回老师开的假期书单后,尤为强烈。

     

        对着书单,他直摇头——小说项里,多被外国当代作家的作品填充,中国的当代作家缺位。

     

        张兵说:“每个人的一生中,需要深阅读,也需要浅阅读。而在提供优质的浅阅读这方面,比如青少年读物,我们网络文学作家大有可为。”

     

        他在这两年承担下重庆市作协网络文学创委会主任的职务,工资0元。他把10多位当地有名网络文学作者吸收进重庆市作协。

     

        曾依赖网络写作满足经济诉求的张兵,深切理解专职网络写手的不易。在重庆,登记在册的网络文学作者有400多人,实际远超这个数字。而真正为人熟知的只有寥寥数人。

     

        张兵认为两栖写作是趋势。出版《巴州往事》之前,他把结尾前的内容发在网上供在线阅读。当时他还在为男主人公的爱情归属而摇摆,网友们则明示了对于结局的喜好,张兵接受读者的“安排”。

     

        眼下他正在写的“拯救”系列,“是中国人在当代面临的各种个体性危机和自我解救”。官员,不再是主人公的唯一职业。

     

        张兵热衷美国神话学者坎贝尔的“英雄之旅”理论,“每个神话故事的精髓,就是英雄之旅。我们在年少时都要离开这个世界去冒险,但在尾声处终将回到这个现实世界”。

     

        他的“光荣与梦想”——挖掘一座民间写作的“中国故事”富矿,岂不正像一场英雄之旅?

     

        (《解放日报》10.10 杨书源)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