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 仲伟民
我曾在《文摘报》兼职工作十年,在《文摘报》工作的经历,可以说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文摘报》35年来做出了杰出贡献,体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文摘报》从正面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35年来的巨大成就。这个定位,对《文摘报》来说是很准确的。另一方面,《文摘报》满足了读者精神需求,品味高端,定位精准,读者主要是知识界、文化人,读者层次高,贴近生活。《文摘报》在这两方面做得非常好,正因如此,这么多年一直受到读者欢迎与热爱。
目前的形势,守正不难,出新不易。如果新闻媒体能提供读者所需要的信息,读者欢迎,生存可以继续,如果不能提供读者所需信息,生存很难。
今天谈两点感受和希望。
一是比较乐观的看法,《文摘报》特殊定位是其继续生存法宝。也就是说,在目前信息泛滥的情况下,精选读者所需的有价值信息是《文摘报》生存的优势。但仅仅依靠这点还不够,多年办学术期刊的经验与反思,让我感觉到学术期刊受到的冲击与文摘类报纸有许多相似之处,能够把有用的信息沉淀下来,及时送达读者,是文摘类报纸或学术期刊的价值所在。
二是在数字化时代如何转型的问题。随着文摘类报纸读者的老化与流失,《文摘报》如何把老读者留住,增加新读者,这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这就需要研究纸本与数字化的对接。原来的守正路可以走,但如果完全走老路,会越走越窄,没有希望。文摘类报纸如果找不到与数字化的对接路径,未来堪忧。对《文摘报》来说最切实的问题即是如何变革盈利模式?以前靠发行量、广告可以,现在则很难。背靠《光明日报》是《文摘报》的优势,《文摘报》未来想要生存地更好,需要这艘大船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