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10月22日 星期六

    为什么要欣赏歌剧

    《 文摘报 》( 2016年10月22日   06 版)

        近年来,笔者在与一些乐迷朋友交往时发现,有的乐迷赏乐数十年,基本只围绕器乐作品,对声乐作品,尤其是歌剧,几乎不听。这不禁让人惊讶。歌剧是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是音乐艺术皇冠上的明珠,古典音乐迷怎么能不听歌剧呢?

        一曰,各种各样的器乐,如钢琴、小提琴、木管……它们对音乐的表现已经够全面了,仅仅少了人声,又有什么关系?

        答:古语,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人声是大自然中最伟大的“乐器”,独特的天籁之声,任何人造的乐器都难以望其项背。笔者有一个体会,听器乐演奏的同一部作品,当你听了五个、十个版本后,其间的差别已是微乎其微,然而,即便是同一首歌剧咏叹调,如果由100位歌唱家来唱,那就是100种声音、100种气质。我们在听上世纪初的那些老录音时会发现,人声的录音效果显然比器乐的清晰、生动。尽管乐队或钢琴的伴奏已经是模糊噪杂不清,但人声依然饱满鲜活,穿透力极强,充分证明人声与乐器的质的区别。

        二曰,器乐演奏的相对抽象,可以引发无限的想象力;歌剧中因为有歌词,就束缚了艺术欣赏的想象力。

        答:歌剧中因为有剧情,有故事,有人物关系,所以配上歌词。不过在欣赏歌剧时,经典的咏叹调,或者经典的歌剧序曲、间奏曲,其音乐形象大大超出了歌词和剧情内容,成为独立又无限抽象的音乐。笔者早期欣赏歌剧时,有这样一个体会:每当熟悉一段经典的咏叹调后,再找到这段咏叹调的歌词,竟然会觉得具体的歌词远远不足于表达这段咏叹调包含的空间,也就是说,歌剧的音乐性远远超出了具体的歌词。声乐是最独特的“器乐”,欣赏歌剧,歌词只是大意,声乐、音乐才是根本。

        三曰,有些歌剧的剧情不太令人满意,太简单,或大同小异,或“小儿科”,激不起欣赏的兴趣。

        答:欣赏歌剧艺术的重点在于声乐美和音乐美,并不是电影、话剧那样以情节为主。欣赏歌剧时,出色的声乐、音乐往往能掩盖剧情的不足,甚至能将剧情的要素忽略,最典型的就是威尔第的《吟游诗人》,情节可说是“七转八弯”“一头雾水”,但音乐性非常好,优美动听的旋律有如泉涌。听这样的歌剧,剧情如何,有时真的不去多想了。

        四曰,我也曾尝试过听歌剧,但听不入耳。

        答:如果平时积累各类文化修养(特别是文学和戏剧),可以尽快理解歌剧人物表达和整部歌剧的要义。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多听、耐心地听。接受美学有这么一个原理:越简单的艺术,接受得快,抛弃得也快;越丰厚的艺术,开始难以接受,一旦入门,则豁然开朗,如人仙境,其乐陶陶。

        在我的爱乐生涯中,歌剧是最晚入门的。尽管我从道理上知道歌剧艺术的迷人,但那时却听不进去。发生“历史性转变”是在十多年前,有一天我休息在家,电视台在重播第一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节目——威尔第的歌剧《阿依达》,那天我的心情比较放松,想到自己还没完整地看过一部西洋歌剧,就试试看。那天竟然会成为我爱乐生涯中的一个重大的“节日”——十多年过去了,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那醍醐灌顶的情景:从头至尾津津有味地欣赏完《阿依达》,仿佛开窍似的领略了歌剧艺术之美,那情景像面壁十年突然觉悟。从那以后,歌剧犹如“黄河之水天上来”,让我畅饮陶醉。

        (《经典音乐如是说》任海杰 文汇出版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