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参事室新闻处处长 左文
在当今“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发射塔”的新媒体时代,包括文摘类报刊在内的传统媒体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新媒体的“瞬间即时”冲击的是纸媒相对滞后的时效性;新媒体的海量信息冲击的是纸媒内容容量的短板;新媒体的即时互动冲击的是纸媒互动性差的弱势;新媒体的海量受众冲击的是纸媒的读者市场和广告份额。同时,文摘类报刊还必须面对来自同类型报刊、以及其他纸媒开辟文摘版等挑战。
10月17日,创刊15周年、曾连续三届获得中国传媒影响力“状元媒”的《京华时报》停刊,更加为传统纸媒敲响了警钟。如何应对新媒体时代的重重挑战,是文摘类报刊必须面对的紧迫课题。我的建议是:
一、发挥优势。在新媒体时代,文摘类报刊仍然具有自身不可比拟的优势。一是权威信息高密度整合,文摘类报刊提供的是经过了有机整合和高度凝练的有效信息,真实、权威、精选是其突出的特点;二是文摘类报刊善于对新闻、事件、话题进行二次创作,可以深度挖掘背景资料,对同类题材对比解读,内容比快餐式的网络信息更具厚重感;三是文摘类报刊更具阅读质感,受众对纸媒的偏爱与需求的内核还将长期存在。
二、加快融合。文摘类报刊应自觉适应网络化时代的变化。第一,可增强应对新媒体挑战的主动性。第二,有利于保存和延续原有读者群。第三,有利于增加广告收益,电子广告形式更灵活、量更大、质更优、收益更明显。
三、强化品牌。《文摘报》是光明日报主管主办的综合性文摘类报纸,集百家报刊、多种图书之精华,求新而不猎奇、求博而不芜杂、求精而不晦涩、求快而不粗糙,思想性、知识性、服务性并重,为社会各界读者所喜爱,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邮政发行畅销报刊,2013年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百强报纸”。曾被评为“文摘报十佳”、“青少年最喜爱的报纸”之一。一些文章也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例如1995年,摘登的《就业竞争的“东北现象”》一文,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就作了重要批示。这形成了独特的品牌效应。
那么如何强化这一品牌呢?我认为第一要坚信“内容为王”,将“经过选择的内容”简便地传递给读者。第二要靠宣传,报刊本身也要以多形式、多渠道宣传自己的品牌。第三要多组织与读者的互动交流,不断稳固和扩大读者群。第四要靠纸质版与网络版刊物的“刊网互动”,各有侧重。网络平台可以增强时效性、反应能力和信息集纳能力,会有更多与读者的互动。而纸质版通常是沉淀性的内容,更多是解释性的报道、整合性的评论、深度的专题。在线上获取第一信息情况下,在线下做好信息整理和深度解读。这样可增强受众对某一媒体品牌的集体印象和品牌好感。
早在2012年底,经营了80年的美国《新闻周刊》宣布停止纸质版的出版,这个曾在巅峰时发行量达到330万份的《新闻周刊》在2013年全面走向了数字化。然而,就在美国《新闻周刊》出售给美国数字新闻公司IBT传媒后不过十几个月,该周刊又宣布重新恢复纸质版的出版。今年3月,《新闻周刊》新的第一期印刷量在美国有7万份,在欧洲也有7万份。
《新闻周刊》重推纸质版,是对新的经营模式和销售模式的一种探索。可见,线上与线下的整合正在成为报刊和网络媒体发展的趋势。传统媒体最初推出线上产品,为的是留住受众,扩大影响力。随着读者阅读平台和习惯的转移,更加强调的是刊网的互动,两者在内容生产流程、经营模式上彼此互动。可以预见的是,对于传统纸质媒体而言,将来的趋势是以网络为主,同时保留其原有品牌和内容生产能力,平台和技术则逐步转移到新媒体,报刊开始围绕互联网平台来生产内容。这一点或许可以给文摘类报刊带来有益的启示。
最后,我想强调的一点是,在新媒体时代,内容的意义不是降低了,而是增强了。相对于传统媒体时代,内容为王可能更会成为现实。“内容产品化、产品服务化”,对于文摘类报纸而言应该成为不变的信条和自觉的追求。因为只有方便快捷地为广大受众提供独特、优质内容的媒体,才会拥有坚定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