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光曙
毛泽东的书法胸纳万有,浑然天成,极为世人景仰;人们却不知道,毛泽东能写出这一手好字,竟是得力于孙俍工先生。
孙俍工(1894年~1962年)原名孙光策,又号孙僚光,其幼年丧母,家道清贫。17岁时,他由一位本家资助去长沙求学。中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高师国文部。在那里,他是马寅初、钱玄同先生最得意的门生。他和志同道合的同学组织文学社团、创办刊物、发表诗文,并开始用“俍工”这个笔名。
高师毕业后,孙俍工回到长沙。第一师范聘他去任教,他教课旁征博引,妙趣横生,果真名不虚传,一下子就传遍学校内外。
一日,毛泽东慕名前来旁听,对刚走下讲台的孙俍工施礼道:“老师请了!您的课讲得真好,相识恨晚呀!从今天起,您讲课我都要来听的,不知可肯收下我这个学生?”
孙先生举目一看,对这位和自己年纪差不多的青年早有耳闻,“久仰!前天还看过你执笔手书的‘文告’呢,那字写得好!”
自此,每逢孙俍工上课,毛泽东天天来听。孙先生渊博的知识,进步的思想都使他深深叹服,他做了许多听课笔记;对有的问题持有不同看法,便在下课后找孙先生辩论。而孙俍工组织文学社团、创办《平民教育》、参加五四运动、散发传单、攻打赵家楼等亲身经历,更使毛泽东听得入神。两人交往日见其多了。
毛泽东曾向孙俍工请教:“我觉得行书连笔带草,容易入门,就习行书了。我还想习草书呢。”
“你这看法可不一定对,润之。”孙俍工纠正说,“其实,行书比楷书、隶书都难;兼真者谓之‘真行’,‘真行’近于真而纵于真,如拙笔便是;‘草行’要写得近于草而敛于草,才为上乘;不论真行、草行,都要做到行笔而不停,着纸而不刻,轻转重按,如水流云行,无少间断,方能永存乎生意!”
毛泽东频频点头:“这行书变化如此之多,但不知可有章法可循?”
孙俍工说着在案上铺开笺纸,取出狼毫,飞快地写道——疏密大小长短粗细浓淡干湿远近,虚实顾盼错落肥瘦首尾俯仰起伏。
“依我看,你现在的字是才气有余,功力不足咧!润之,还是要从练好楷书开始。楷书是基础。基础打不牢,怎能写好行书呢。打个比方:楷如站,行如走,草如跑。你站不稳,怎么能走和跑呢。”
毛泽东果然听从了孙俍工先生的劝告,临起楷书字帖来。平日批改学生作业和给朋友写信,都是一笔不苟的楷体;读书所作笔记和书页天头所作评语,也都是写的蝇头小楷。
孙俍工先生在重庆迎来了四川解放。1950年,他携眷返回湖南,任湖南大学中文系教授。1956年,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聘孙俍工为兼职研究员。受聘后,他主动提出要编辑一部《毛泽东语言辞典》。他说:“毛泽东算得一位奇人。他的语言文字异常丰富,我要把多年来的研究心得编出书来。”语言研究所批准他的计划,让他担任这部书的主编。但是,他的健康状况很差,不久就病倒了。《语言辞典》终未如愿。他临终前曾说,这要算是他晚年一件最为遗憾的事了。
病居家中的日子,孙俍工先生除了写字自娱外,曾辑成《岳麓诗草》一册,收诗数百首;1958年又写成《五四运动叙事长诗》和《黎明前奏曲》二书草稿,均未整理出版。他有许多未曾出版的著作,现存厦门大学图书馆等处。
孙俍工因患心脏病医治无效,逝世于1962年3月,享年68岁。他最后的遗言是,让家属将其珍藏的典籍数千册,奉献给湖南师范学院图书馆。
@宝庆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