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豪猪
对于陈皮、话梅以及各种各样的果脯蜜饯,大家都不陌生。但你有没有想过,它们是怎么从新鲜水果变成可长期保存的小零食的?花花绿绿的果脯有着什么样的“真面目”?
陈皮,很多人都熟悉,就是干制的橘子皮。“九制”借用了古代药材炮制的说法,指的是用多道工序加工。至于具体哪些工作算一道工序、加起来是不是九个,说法很多。大体都是这么几个阶段:首先把干陈皮经过浸泡、水煮、漂洗等工序变得松软,其原理实际上是让细胞间的连结打破。在陈皮变得松软、易入味的同时,其中的橙皮苷等苦味物质很多也溶解到水中被带走了,所以九制陈皮吃起来不像新鲜橘子皮那么苦。
然后用食盐腌制,九制陈皮的咸味就是在这个阶段获得的。腌好以后切成小块洗去多余盐分,加入白糖、甘草和各种香料再腌入味,晒去多余水分就是成品的九制陈皮了。同样的办法还可以加工出九制话梅。而盐津桃肉、盐津葡萄则是在加工后的桃肉和葡萄上撒上细盐。而很多人小时候吃过的一种零食——无花果丝,从味道和口感来看也是陈皮和话梅的同门,只不过它和无花果没啥关系,原材料是白萝卜丝。
不管是陈皮还是话梅,工艺上都是需要盐腌脱水,这类零食一般统称为凉果。而还有一类没有咸味的高糖腌制食品:蜜饯和果脯。
人类制作蜜饯、果脯的历史十分久远,最早来源于用蜂蜜保存食物和提升口感的方法。《礼记》里就有“枣、栗饴蜜以甘之”的记载。在掌握甘蔗制糖工艺以后,古人更是把嗜甜的天性发挥到了极致,宋代文献中的蜜饯名号不下数十种。
果脯、蜜饯的加工工序中没有盐腌入味这一项,最核心的工艺就是用糖浆浸渍或者煮。如果要将两者区分开,主要的标准是脱水程度:成品含水少、不带糖浆的是果脯;没经过烘干处理、比较湿润的就叫蜜饯。蜜饯和果脯的原材料很多,除了各种水果外,冬瓜、姜片等蔬菜也可以做。
传统的蜜饯和果脯中含糖量高达70%~80%。它们能够长期存放,就是因为高糖带来的高渗透压使微生物细胞脱水,生理代谢活动受到抑制。但是长时间煮或者浸糖的结果就是水果中的风味物质大量流失,因此,不论是什么材料制成的果脯或蜜饯,味道都大同小异。
果脯里值得拿出来单说一下名字的是加应子,它的原料是去核的李子,加应子之名其实是李子的古称嘉庆子变来。唐代的《两京记》中有记载:“东都嘉庆坊有李树,其实甘鲜,为京都之美,故称嘉庆李。”
除了能做成九制陈皮外,橘子皮还有一种应该算是蜜饯的加工方法。五仁月饼里,常常会吃到红红绿绿的小块,它们名为青红丝,实际上是橘子皮。
@果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