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8月30日 星期二

    萧华和他的《长征组歌》

    《 文摘报 》( 2016年08月30日   03 版)
    1977年,萧华(左二)出席观看《长征组歌》演出并接见演职人员

        1930年,年仅14岁的萧华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反“围剿”中,他是红军少共国际师的第一任政委;长征途中,他是中央红军顺利通过彝区的“先遣队长”;抗日战争中,他是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建国初,他又出任中国人民空军第一政委。1985年,张黎明作为记者采访了这位共和国的传奇将领。31年后,在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现任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馆长的张黎明回忆起了那次难忘的采访。

        1985年,中央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作为当年亲历长征的红军老战士,萧老有着太多太深的感悟。我向他背诵起我最喜爱的《长征组歌》片段: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这是萧华52年前在杭州西子湖畔养病时创作的。谈起《长征组歌》创作及两次公演的前前后后,老人依然很是激动。

        1964年2月,48岁的萧华因患肝炎卧床治疗。此时,全军各大单位都在筹备纪念中央红军长征胜利三十周年的活动。有不少单位向萧华约稿,因病赋闲的萧华忘我地投入创作中。如今,呈现在众人面前的“三七句,四八开”的格式,即每段诗用4个三字句,8个七字句,一共12行,68个字组成,一诗一韵。就是《长征组歌》中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故事:告别、突破封锁线、进遵义、入云南、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病中的萧华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和情感,历时两个多月,创作了一部呕心沥血的传世佳作。

        萧老告诉我:“1965年5月初,周总理听说战友文工团在排练《长征组歌》,他立即抽空前往观看。当晚,总理还打电话到杭州找到我,他对我说:‘你为党和人民又做了一件好事,为子孙后代做了一件好事。我谢谢你!’”

        可是,在十年浩劫中,《长征组歌》也未能幸免,被林彪、江青一伙下令禁演。1975年,正值纪念中央红军长征胜利40周年,刚刚走出“牛棚”的萧华,又与战友文工团再度合作,却遭到张春桥的刁难和阻挠。小平同志获悉后,亲自批准了《长征组歌》重新公演,还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萧华回忆说:“组歌第二节‘突破封锁线’的结尾,原词是‘围追堵截奈我何,数十万敌军空惆怅’。邓小平提出,中央红军在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时,仍未摆脱‘左’倾路线的干扰,8万多红军只剩下了3万多人。他痛心地说:当时,不只是敌军在‘惆怅’,红军也在‘惆怅’啊!”

        根据小平同志的意见,萧华将原词改为“全军想念毛主席,迷雾途中盼太阳”。这一改动,更准确地再现了当时的真实心态。

        采访临近结束时,萧老兴奋地告诉我:“今年,我已经同战友歌舞团约定,准备第三次合作《长征组歌》。”

        在我采访萧老的几个月后,1985年8月12日,我听到了萧老去世的消息。如今,31年过去了,往事依旧清晰。后来,萧华将军的夫人王新兰阿姨对我说:“你是他在家里接待的最后一位记者。”

        (《解放日报》8.24 张黎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