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天气闷热的夏天,阵雨到来之前,常会有蜻蜓“成群起舞”。但这种景象现在却难觅。为什么呢?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博士后张浩淼介绍,全世界的蜻蜓种类多达6000多种,在中国有近千种,但是城市里能看到的也就三四十种。常见的蜻蜓名叫“黄蜻”,这种蜻蜓喜欢低飞集体捕食蚊虫,夏季最为常见。但随着栖息地逐渐消失,近年来,蜻蜓在城市中数量锐减。
蜻蜓是一种水生昆虫。大部分蜻蜓生活在山间溪流、长满水草的小池塘等原生态环境里。自然形成的湖泊、溪流,底部有大量泥沙、淤泥、枯枝落叶,还会长满水生植物,这样的环境适宜蜻蜓产卵和孵化。蜻蜓在幼年期需要隐蔽环境,避免被鱼或其他天敌吃掉。城市中,蜻蜓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公园或居民小区人造水池并不能满足蜻蜓的生存。蜻蜓更适宜生活在小型水域里。大湖的水通常较深,蜻蜓即使把卵产在这里,沉到水底后,水温较低,不利于幼虫的孵化和生存。而城市公园里的湖泊往往比较大。
水体污染也是导致蜻蜓种类减少的主要原因。中科院动物研究所专家吴超曾在论文《北京蜻蜓目昆虫名录及地理分布》中提到,在北京延庆、怀柔、密云、门头沟、房山、平谷、昌平、大兴及市区公园绿地等区域,共发现62种蜻蜓。但是,许多常见的种类,近年来已经难以发现了。专家推测,北京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水体污染可能是这些种类趋于消亡的主要原因。
(《北京青年报》7.5 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