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7月16日 星期六

    坐姿与礼节

    《 文摘报 》( 2016年07月16日   02 版)

        坐姿与礼节有一定关系,所以古人对坐姿比较讲究。席地而坐大致有三种。一是“趺坐”,即双足交迭,盘腿而坐;二是“箕踞”,即两腿前伸而坐,全身形似簸箕;三是“跽”(jì),即跪坐,臀部压在后曲的腿、脚之上。与尊长或友人交谈,以及在聚会议事、宴会、招待宾客等场合,礼貌的姿式是“跽”坐,且讲究“正襟危坐”。

        西汉中大夫宋忠、博士贾谊,有一次听卜者讲解卜筮,这位学问渊博的卜者讲论得顺理成章,宋、贾二人不由得肃然起敬,于是“猎缨正襟危坐”,即整理冠带、衣襟,端正地坐好,以示尊敬。而东晋的陶侃便是“职事之暇,终日敛膝危坐”。(《人谱类记》卷上)宋代的司马光平时也是“燕居,正色危坐”。(《古今图书集成·礼仪典·履部》)三国时魏国的管宁,50年来常坐一木榻,且跽坐,从未箕踞,以致着膝之处都磨出了深坑。

        古人在席子的摆设及入席等方面也有许多礼节讲究。如“席不正不坐”,说的是席在摆设时要与室内四边平行而不斜,否则就不应该坐。席正而坐,体现坐者的端庄,也是一种礼数。孟母为了让未出生的孟子知礼,行“胎教之法”,怀孕时便“席不正不坐”。《礼记·曲礼上》对入席的礼法有如下规定:“毋躇席,抠衣趋隅”,即入席时,不要从席子的上首即前边踏席越过,应该提起衣裳走向下角进入席位。  

        “坐不中席”是指席中为尊者独坐时的位置,所以卑者即使独坐也不能居中,而应坐在边上。“异席”,古代一席一般坐四人,如果有五个人,应让长者另外坐席。“敬无余席”,说的是与尊长同坐时,中间不要留较大空隙,应靠近尊长,以便服侍、请教。  

        @中国民俗文化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