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广州番禺区的周阿姨今年63岁,在钟村经营一家装饰材料店铺,做地板生意。在周阿姨家里,摆放了名目各异的证书——“关键词注册证书”“域名注册证书”“移动App服务证书”“网站建设书”……为了这些证书,她前后花了近50万元。
2011年,周阿姨偶然收到短信,有网络公司实名邀请她参加在广州五羊新城某酒店召开的网络经济峰会。峰会免费入场,将研讨互联网经济下,中小企业如何进行管理,寻找发展机会。
周阿姨欣然前往。会上,“专家”告诉参会的学员,要想在互联网经济中赢得机会,就要懂得在互联网打开知名度。线下商家可以通过购买注册“网络关键词”来增加企业在网上的曝光率。不仅如此,如果注册的关键词成了“热词”,还可能吸引买家来收购,价值达数百万元至上千万元不等。
2011年4月,周阿姨在一家名为“宜×”的科技公司分别花3万元(10年)和6000元(2年)注册了“复合地板”和“地板超市”两个关键词。第二年,她又在另一家名为“中×”的网络公司,花6万元(3年)购买了“旅游超市”“地板超市”两个关键词。
对方告诉周阿姨,公司与很多大的网站都有合作,能够让搜索引擎将这些关键词“推”上去。注册关键词没多久,她就收到了不少网络公司的“电话轰炸”,声称希望收购她手中的关键词。然而,这么多年来,周阿姨一次都没有真正转让成功过。
为了买“网络关键词”,周阿姨如今已经欠下30多万元。目前,她已向当地派出所报警。
专家介绍,如果网络公司从售卖关键词到询价都涉及串通的虚构事实,导致投资人做出错误的行为,这的确构成诈骗。不过,如果各个行为属独立的个体,网络公司也的确帮投资者进行了“平台维护”,就只能算是商业行为,很难确认投资者是落入了诈骗陷阱。
(《广州日报》7.8 申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