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4月23日 星期六

    中国男人为何怕老婆

    《 文摘报 》( 2016年04月23日   07 版)

        ■李零

     

        有一天,我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亚洲图书馆读到聂绀弩的《论怕老婆》,觉得很有意思。我的印象,在中国的文学传统和我们现代的口头传说中,这都是一个相当典型的现象,这样的现象甚至已经有了一定的国际影响。虽然中国的女人很以这种局面而自豪,但她们似乎又对中国男人的窝窝囊囊感到忍无可忍。那么,中国男人怕老婆的传统是怎么来的呢?

     

        文弱男人成抢手货

     

        在《怕老婆的哲学》一书中,诚若谷的《与女人谈运动》就接触到这方面的问题。作者拿“女权运动”开玩笑,向她们“进忠言”,劝她们放弃美国女人传统上喜欢的那种“大男人”(即“个子魁梧,肌肉丰厚,毛发粗浓,竞争力强,自信超人……”的男人),而“推引大众一起来爱弱小的男人”(即“那些文弱,多愁善感,没有肌肉,没有斗志的男人”),说若不如此,则其运动“毫无希望”。

     

        在中国的传统小说中,不仅“悍妇”型的女人多,而且“弱男人”也多。比如《儿女英雄传》中的“安公子”安骥、《红楼梦》中的“宝二爷”贾宝玉。中国的“弱男人”虽然没有了“大块蛮力”的猛男风,但还有点“吟风弄月”的小才气。“弱”字前面一定要加个“文”字。如果没有这“文”字,即“功名”或“才情”之类纯属男性权力的标志,女人理他才怪。

     

        从《孙子兵法》溯源

     

        古代兵家讲“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孙子·谋攻》),毛泽东也说“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都是出于忍与狠。《左传》有“退舍求平”,《三国》有英雄诈降,《水浒》也有好汉在板子底下招供,推其源,也还是这两个字的活用。中国近代史上有个叶名琛,守广州不利,兵败被俘,客死他乡,时人讥为“不战不和,不降不走”。这四个“不”字犯了兵家大忌。劣势战争,要打打不过,要拼拼不起,要和、要降、要走又吃亏丢面子,没一样好受。

     

        项羽兵败,刎死乌江,后人题咏,杜牧说“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主张逃,这是兵法;而李清照说“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则是气节。道德和技术冲突,各有评价标准,无法说哪个对。讲气节,你可以说“战死事小,失节事大”,可军事学上最忌讳的就是一味拼命和死要面子,特别是拿别人的命换自己的面子。

     

        对忍辱英雄的崇拜

     

        中国人打心眼里最瞧不起的是“匹夫之勇”(如项羽、张飞、李逵之流);看重的是忍耐力和气量(如刘邦、刘备、宋江之流)。俗话说“好汉不吃眼前亏”“大丈夫报仇,十年不晚”“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都可反映中国的“男子汉”是什么意思。老百姓讲,天下好汉有两条,一条叫“不要命”,一条叫“不要脸”。但归根结底,“不要命”得服“不要脸”。梁山泊什么人没有?既有逼上梁山的林冲,又有鸡鸣狗盗的时迁,但没有“宋大哥”式的人物,怎么笼得住!

     

        中国战法是勾践式的战法,“忍”字当头,“狠”在其中。卧薪尝胆,心上一把刀,滋味不好受。但这是环境逼出来的。古代世道艰险,老百姓不读兵书,常在“窝里斗”,也一样能学到兵法。就连悍妇都懂得“哀兵必胜”,必要时先哭上两嗓子。

     

        (《放虎归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