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4月23日 星期六

    不为“维生”始收藏

    《 文摘报 》( 2016年04月23日   06 版)

        身兼书画家、收藏家、造园师与烟斗鉴赏师的黄永玉说过,如果当年只玩木刻,并满足于以此谋生一辈子的话,他人生的经度与纬度都会萎缩很多。

        信然。靠玩一样东西来“维生”且玩得精彩万分的人,或许有,但定然属于凤毛麟角。为什么不推崇为“维生”玩收藏呢?原因很简单,收藏是一个不断积累知识、滋养眼力而厚积薄发的过程,一般不可能靠此“维生”;二者,从整个收藏界的情况看,一些高档次藏品几乎被大藏家们收藏殆尽,在市场上流转的藏品即便是真品,大凡也只是一些普普通通的东西,靠此增值“维生”又怎么可能?三者,真正的收藏,其着眼点在于文化价值,只有憧憬于文化价值,才有可能往收藏的深处里玩,并玩出可持续的无限兴味来。

        对一个普通的收藏者来说,若能摒弃“维生”的陋念来玩收藏,那么相对比较容易玩出平和的心态、丰沛的趣味。

        有些藏品,或许物质价值并不高,将来也很难有巨大的增值空间,但这并不意味着其文化价值也低。比如,有人为避免同质化收藏,对科学仪器的收藏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像旧时的天文、计量仪器等。这些东西,物质价值无几,但科学、历史、文化的价值无可估量。须知道,这些器物的演变,是科技史的一个缩影,也映照着人类的智慧之路,这样的收藏岂能没有趣味和意义?

        对收藏大家而言,不为“维生”羁绊,才能够玩出责任担当,玩出精神境界。收藏大家张伯驹无疑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凭借丰厚的理论知识和实战经验,先后收藏过陆机的《平复帖》、展子虔的《游春图》、李白的《上阳台帖》、范仲淹的《道服赞》等,有人误以为这是因为张伯驹有钱。要说他有钱倒也不假,但要说他有大把大把的闲钱玩收藏的话,那是大错特错的了。

        要知道,后来的张伯驹早已不是过去的张公子,他买《游春图》,是把北京弓弦胡同的一所宅院卖给辅仁大学,再用美元换成二百二十两黄金,又让妻子潘素变卖一件首饰,凑成二百四十两黄金,才从玉池山房老板那里弄来的。难怪张伯驹曾经如此感慨:“不知情者,谓我搜罗唐宋精品,不惜一掷千金,魄力过人。其实,我是历尽辛苦,也不能尽如人意。因为黄金易得,国宝无二。我买它们不是为了钱,是怕它们流入外国。”是的,唐代韩干的《照夜白图》,就是溥心畲1936年卖给了外国人,当时张伯驹在上海,想办法阻止都来不及。由此观之,张伯驹的收藏并不是为了赚钱“维生”,而只是为了留住国宝。

        想起了他在自己的书画录里写下的一句话:“不为‘维生’始收藏,只替国家尽入囊”,张伯驹其言其行自是升华了其收藏观。

        (《解放日报》4.7 赵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