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3月03日 星期四

    公开美化自杀无异于谋杀

    《 文摘报 》( 2016年03月03日   03 版)

        2016年2月19日晚,华东师范大学政治系青年学者江绪林自缢身亡;2月24日晚,18岁的“史学天才”高中生林嘉文自杀。两名知识分子接连自杀引发了众人讨论,但在这些讨论声中存在一种危险的声音,部分人在“美化”自杀。他们将其归咎于个人选择,而忽视了背后的抑郁症病理。

        比如,有网友说,“江绪林老师激发了人们内心中最为美好的东西”。他们将一个病理因素导致的死亡者打扮成一个“殉道者”。这种对于自杀的公开“美化”不是第一次出现。江苏女孩@走饭自杀后,有人写道,“你这么轻描淡写地走了,让我觉得,也许真的是解脱了”;“太累的人,终于安然入睡”。

        对于自杀的“美化”表达,固然是出于个人对江老师的尊重,以及对林嘉文英年早逝的惋惜和悲痛,甚至不乏部分学者产生兔死狐悲之感。但对一起自杀事件做出过度诠释,会在客观上造成不好的影响,引起脆弱人士的效仿行为。林嘉文在遗书中曾提到厌恶世人对江绪林的死所作出的解读,说明江的死亡以及世人对江绪林自杀的态度对林嘉文是有一定影响的。

        尽管学术界长期呼吁,正视精神健康和预防自杀,但似乎并未深入普通民众。很多人因为对抑郁症的认识有限,错误地对待了患有抑郁症顽疾的朋友。曾患有抑郁症的王丫米说,她最怕人家说:“你抑郁啊?你这就是文化病,富贵病。”患有灾后抑郁症的李西闽则说:“他们理解不了我的状态,他们很固执地认为我就是矫情,唤起别人的注意,就是在折腾。”还有的病人,时间拖长了,连亲人也会反感,“治了那么久,怎么还没好呢?你是不是装的?是不是逃避责任?”

        每当有造成轰动效果的抑郁症自杀事件发生时,网络和传统媒体通常都将议程设置为“正视抑郁症”。但遗憾的是,在全球3.5亿抑郁症患者中,只有不到一半的人接受了有效治疗。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指出,抑郁症是最能摧残和消磨人类意志的精神疾病。预计到2020年,在全球范围内,抑郁症将成为第二大致残疾病。目前我国抑郁症人群约9000万。在这个庞大的群体中,有多少人得到了治疗呢?被广为引用的数字是10%。

        在所有的误读中,将抑郁症看成一种单纯的心理疾病,恐怕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抑郁症患者以为靠自己就能“走出来”,拒绝精神科医生和药物的帮助。但事实上,抑郁症可以说是一种心身疾病,影像学提示,抑郁症患者的脑部和正常人有不一样的地方。

        抑郁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身边,没有人能确定他从何而来,为何而来,但却有人可以医治。一个较为普遍的说法是,服用抗抑郁药之后,60%-80%的患者会被治愈。患有抑郁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这种病痛的错误认识。

        (搜狐网 2.26 思娴)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