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2月16日 星期二

    梁鸿与吴镇

    《 文摘报 》( 2016年02月16日   03 版)
    梁鸿

        “吴镇位于县城西北四十公里处,曾经为穰县“四大名镇”之一。集市非常繁荣,以主街道为中心,呈十字形朝四面辐射。少年时代,每到逢集时候,镇上可谓人山人海。我们从镇子北头往南头的学校走,几乎可以脚不沾地地被推到那边。”梁鸿在《中国在梁庄》中曾如是介绍吴镇,哥哥的家就在镇上,那是她每次回梁庄落脚的地方。

     

        在哥哥家无事待着的时候,她常常会搬个凳子,看街市上人来人往,心里总是充满奇异的感觉。有一天她问自己:“我为什么不写这些人呢?”

     

        吴镇的“神圣家族”

     

        “我发现我跟吴镇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少年在吴镇上空游荡,俯瞰整个镇子中发生的事情和镇中的芸芸众生。”她说。突然有一天,“一朵发光的云在吴镇上空移动”从脑子里冒了出来,这个意象就成了她在《神圣家族》里讲述的第一个故事。

     

        少年阿清被发光的云吸引,一路奔跑和追逐却怎么也赶不上。为了阻止镇南村支书砍伐一棵老槐树,他爬到树上并在树上安家,因为登高而看到了平时看不到的情景,比如说“神的传话人”阿花奶奶并未守节——她在人后与一家人过着吃肉喝汤、共享天伦的世俗生活。他还看到父亲收了贿赂后回来劝他下树,当生活的真实面目一一被他发现后,童年就结束了。

     

        梁鸿一开始将书的名字定为《云下吴镇》,后来文学评论家李敬泽觉得这个名字过于小清新,就建议改为《神圣家族》,灵感来自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

     

        在基督教背景里,“神圣家族”指的是耶稣和圣母这样一个世俗的“神圣家族”。而在这本书中,则是吴镇上的小人物,流浪汉、漂流者、鳏寡孤独的老人,还有那些郁郁不得志的小知识分子……这群乡镇居民日子是相对安稳的,眼睛望着都市,身子还困在农村,精神世界显得狭小而逼仄。

     

        小镇知识分子的悲喜剧

     

        在《神圣家族》中,梁鸿将目光更多地投向了镇上的知识群体:明亮、杨凤喜、蓝伟们,他们读了师范甚至本科,后来无一例外都想从政治上出头,但最终都失败了。在梁鸿的笔下,那些高吟诗歌、写着“大风起兮云飞扬”豪言壮语的知识青年们一步步被俗世生活击溃,乡镇教师们为了生存,办补习班、卖文具教辅、租卖武侠小说、帮收发快递、卖汽油、给赶集的相亲。

     

        一切看似平静,但又多么哀伤。漫长的人生像一个不断搏斗的过程,人是在节节败退的,而不是节节胜利。她用“悲喜剧”来形容这些人的命运,“这些人所承受下来的跟梁庄里人们面对的生存考验是不同的,这更偏向于精神上的溃败,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这样的。”

     

        她甚至觉得写的就是自己。当年师范毕业后,梁鸿成为镇中心小学的一名乡村教师。后来因为指出校长的失误而被调离到更偏僻的学校,最终因为不甘而考出乡村,成功进入都市。

     

        面对苦闷和停滞不前的生活,只有少数人通过奋斗走了出来,大多数人都接受了生活的安排,认同了所谓庸常的生活方式。即便是如梁鸿般走出,进入大学教书并成为学者,仍有一种“再次被隔离开来的感觉”,“每个人都在被自己的生活所隔离,会被自己的圈子、事业塑造出一种新的人生观,当然这个圈子也局限了你的角度。人也是因为有这种局限,才有冲突和抱怨,才有痛苦和不满。”

     

        这些年,梁鸿与故乡始终保持着离开,回归,再离开,又回归,这样循环往复的联系。而在这一过程中,梁鸿也最终寻回了自己的名姓:一个生在梁庄、长在吴镇、后至北京的出梁庄人。她找到自己的根和精神之源永远在那一方故土中,更为幸运的是,她还能用手中的笔将它书写下来,无论美好还是颓败。

     

        (《国际先驱导报》2.2 陈娟 陈思琪)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