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是汉族的民间艺术。起源于汉代,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如今虽成为“非遗”,却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年画研究学者沈泓,寻访全国年画故地20年,收集了2万多张(包括复品)年画。沈泓讲述了四幅年画背后的故事,足以视为年画逝去前的第一手见证。
深山寻得《老鼠娶亲》
1926年2月21日,鲁迅先生在《狗·猫·鼠》的文章中写道:“我的床前就贴着两张花纸,一是‘八戒招赘’,满纸长嘴大耳,我以为不甚雅观;别的一张‘老鼠成亲’却可爱……”“花纸”就是年画,“老鼠成亲”,应是滩头年画。
滩头在湖南。2004年那个大雪纷飞的隆冬,我走在深山中的滩头古镇斜坡小街上,逢人便问:“哪里有滩头年画?”一个老人指引我穿过狭窄而古老的青石板小巷,来到后面的三坡老街。
一个大眼大嘴瓜子脸的老太太从门缝中探出头来,警惕而迟疑地打量着我。她就是滩头年画艺人高腊枚。聊熟了后,她破例带我到阁楼上参观年画作坊。就在这里,我购藏了她的全套年画,其中最喜欢的就是《老鼠娶亲》。
滩头年画《老鼠娶亲》以拟人手法将老鼠嫁女的热闹场面描绘得形象逼真:送礼的、鸣金吹喇叭的、抬轿打彩的,一个个尖腮细腿,活灵活现,鼠姿皆不重复。年画采用古老的水印技法,将老鼠身上黑色毛发纹理印制得丝丝入微,具有独到的艺术魅力,画面给人无穷的回味。
《迎春图》屡次被索
《迎春图》又名《游春图》,是国家一级文物,绵竹年画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绵竹年画博物馆原馆长侯世武说:“此画原藏于绵竹一普通职工周文星之手,1979年,清退破四旧查抄的东西时退回。”周文星手头拮据,就将画寄给四川美院,请他们鉴定并酌价收购。但画很快又寄了回来,据说四川美院的经办人认为年画是民间艺人所为,价值不高。县文化馆愿意用仅有的20元资金购买,周文星没同意。后来在领导的干预下,周文星免费把画送给了文化馆。
《迎春图》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后,周文星心理不平衡,表示要将画收回去。最终县里给周文星发了奖状,连同数千元奖金,才了结此事。
《迎春图》以中国传统的散点透视构图,巧妙地表现了清代绵竹街道店铺、衙署、彩棚以及各类庆祝活动的热闹场景,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不同年龄、性别、身份,不同穿着打扮的460多个人物形象。
四寻《梅花童子》主人
《梅花童子》是佛山年画中的一对门画,我曾三次专程到佛山寻找年画艺人,都未见踪影。
2004年,我第四次到佛山,夜色中直奔普君南路86号。我看到一个个子不高的老人,苍凉的身影在灯光下晃动着。冯炳棠的手温热而柔和,指头的老茧使人感受到他一直刻版的苦难与功劳。“文革”时期,年画停产,冯炳棠把雕版藏了起来,开起了小五金店。后来不让开店,他就拉板车,搞运输,靠做苦力养家。
直到改革开放,年画平反了,冯炳棠又开始小批量地制作年画。冯炳棠对我说:“佛山年画鼎盛时期,这条街和周边有4000多人做这行,现在再也没有人干年画了,只有我一个人在干。”
《梅花童子》是一对,可以贴在门上,也可以贴在居室内。年画上两个儿童奋力从一个大男孩手上抢夺一枝梅花,一个跪在地上紧紧抱着大男孩的大腿,一个伸举双手要抢夺大男孩手中的梅花。而大男孩一手高高举起那枝梅花,一手按着其中一个儿童的头。三个孩子的顽皮与稚拙感,在动感中体现出美学效果。它使用了佛山年画独特的描金(也叫勾金粉和勾金线)技法,在人物的袍上以手绘的方法勾画金线,粗犷奔放的线条,汪洋恣肆的笔触,使画面显得富丽堂皇、熠熠生辉。
《立斧门神》印于土纸之上
《立斧门神》并非年画中的精品,然而,它是我在一个已经消失了的年画产地寻找年画的重要发现。
2004年,到四川夹江之前,我只在史料上看到有关夹江年画的描写,但未见实物。穿街过巷,问了不少人,得知年画在县城郊外的谢滩村。辗转找到谢滩村,三家大院正中一家的门上贴有年画门神,正是《立斧门神》。
屋子的主人李小明生于1964年,是夹江年画老字号“李宏发号”的后人。李小明小时候曾跟父亲学印年画,可惜父亲在“文革”期间因年画和敢讲真话被打成反革命。李小明也改行做别的,不再印年画了。
夹江年画的艺术特色就体现在这对《立斧门神》上,土得掉渣的土纸,以当地竹纸刷土粉套印,所以夹江年画在当地俗称“花笺纸”。原汁原味的色彩,其颜料采用当地矿物和植物以土法焙制。夹江年画喜用章丹、木红、槐黄、佛青四种主要色套印,还有紫、绿、蓝等色,都由植物、矿物研制,色彩鲜艳,和谐悦目,特别是黄、丹色不怕风雨日晒,久不褪色,故而夹江门神又称为“黄丹门神”,其风格粗犷质朴,富有稚拙之美。
立斧门神手持斧头,腰配利剑,肩背令旗,如戏出人物模样,虽横眉立目,也憨气可人。年画下角两童子是和合二仙,被称为中国喜神。
(《北京晚报》12.4 沈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