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5年10月24日 星期六

    “成功学”的生态链

    《 文摘报 》( 2015年10月24日   07 版)

        ■李军奇

        “我曾经参加第一财经频道的一场创业论坛,很多个嘉宾,一个半小时的节目,我大概讲了30分钟,剩下的七个人拼成了一个小时。”唐骏回忆自己“触电”的缘由,“导演在剪辑时觉得我讲的东西非常有道理。他就跟我说我们做一档节目叫《解码财商》,希望有一个又能讲又懂财经的人,解码一些商界的事件、人物。”向来对自己的口才颇为自信的唐骏答应了。

        两个月的特别节目带来不错的收视率。制作方说“把‘特别’去掉,你以后就固定了”,于是一档唐骏唱独角戏的《唐骏来了》开始蹿红荧屏。

        唐骏的演讲术

        唐骏是对演讲有着深入研究的商业明星。“你读完文章可以去思考,而演讲是要给观众一种震撼。”唐骏说,“我有不同的风格,比如给我公司的员工演讲,我就不注重现场效果,更多是用激情的、刺激他们的方式,给他们向上的感召,给他们正能量。”

        从服务微软公司起,唐骏已经意识到演讲对于公司领导的重要性。“我很多的演讲都是从鲍尔默那里学来的,学他那种激情式的演讲,在台上冲来冲去,美国式的投入和疯狂,很自我的那种感觉。”

        随着唐骏的口才见长的是他的著述,《商业智慧》《中国梦——唐骏正传》《唐骏日记》和《我的成功可以复制》,一部部记述唐骏商业智慧与人生心得的著作接连面世。昔日“打工皇帝”全面向青年导师转型。

        被追捧的“导师”

        唐骏的阅历和口才显然让他成为胜者集团创始人张斌眼中的最佳培训师。“我和唐骏是在飞机上认识的,所以这也是我喜欢坐头等舱的原因,头等舱有各种各样的机会。”这个军人出身的培训师热衷交际各界“豪杰”。唐骏被张斌一口一个“大哥”的热情打动,欣然成为张斌着力打造的高端精英圈层——兄弟盟的成员,编号023。

        在人脉打造上,张斌除了邀请像唐骏、陈光标、黄鸣、吴长江这类商业明星外,就是结识一些以演讲闻名的各路专家。

        从“新中国第一代舞蹈家”转型为“中国四大演讲家之一”的彭清一,是张斌最为敬佩的演讲家。彭清一18岁考入华北大学艺术系,学习歌舞。曾以《红绸舞》《西藏舞》在柏林为祖国赢得两枚金质奖章。1985年,55岁的他在给青年演员做示范动作时不幸跌倒,左腿胯骨粉碎性骨折,并留下了终身残疾,但他又迈上了另一个人生的舞台——演讲台。

        在胜者企业家峰会的最后一天,彭清一压轴登场。张斌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他是一个伟大的演说家,他用生命去传递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就叫做真正的胜者精神”。

        培训师的“胸怀”

        同行友谊来之不易。多年前,因为同行竞争的缘故,张斌的身上留下竞争对手施暴的八个刀疤,差点丢掉性命。“我想报仇,我真的想过很多招式。”

        2007年,张斌看到培训课上一个学生非常面熟,一打听,才知此人就是仇家的亲弟弟。“当我身边的人说要揍他一顿时我制止了他,我反而很感谢他的哥哥,如果不是他当时把我逼出来,我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结果。”张斌又悟出一个人生真谛:企业家不仅要感恩你的贵人、帮你的人,连你的对手也要感恩,“正是他迫使你,才让你变得更优秀”。

        虚假光环

        培训与出版行业,无疑是推销成功学、塑造人生导师的最重要阵地。为了明天的成功与幸福,有人饥不择食;为了追求业绩,“大师”云集,部分市场乱象频出。

        有两件事刺疼了孙科炎这个培训业的资深人士。有一次他到一个亲戚家做客,那个亲戚有自己的产业,算是事业有成。席间聊到“培训”。亲戚说,有一个培训机构的销售员每隔几天就给他打电话,几乎都快求他了。这反映了什么?那就是所谓的“培训”常常斯文扫地。

        一个朋友引荐孙科炎去现场观摩一位“大师”的成功学演讲。大师讲课很有煽动力,课堂上群起欢呼。起劲处,他说:“下面我分享的这句话,至少值10万元。”在那个场合,学员们在当时不会觉得这样的演讲有多不对,不过学员很容易在课后反思,认为自己实际上是被忽悠了一把。

        在孙科炎看来,国内摆在台面上的成功学,其根基是很弱的,所以授课老师“被迫”学习了一些“虚假的套路”以迎合市场,真正能够脚踏实地、根基深厚的人很少。一些人参加学习也是为了扩大人际圈,这种投机心理也常常被教育机构和培训师利用。学员的不成熟和从业者的迎合与利用,造就了目前这样一种困局:学员在活动现场激情澎湃,三天过后像从梦里回到现实。

        (《喧哗年代》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