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5年07月09日 星期四

    论点短辑

    《 文摘报 》( 2015年07月09日   06 版)

        德国哲学家与中国哲学

        张汝伦在2015年第2期《复旦学报》上说,德国哲学家对待中国哲学的态度可分为三个阶段。早在17世纪,通过传教士的译介,以莱布尼兹为代表的德国哲学家对中国哲学已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在理想化的基础上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到了18世纪,随着现代性的发展,西方人在对待其他文化上的西方中心论倾向变得越来越明显与强烈,德国哲学家对中国哲学的评价也有了根本的变化,从赞美的对象变成了批判的对象。进入20世纪,随着现代性危机的暴露,西方哲学家尤其是德国哲学家对西方思想传统的批判越来越深入,同时对中国哲学的态度也明显转变,中国哲学不再是一个衬托西方哲学优越性的低微他者,而实现了真正的对话。

        “四海之内皆兄弟”中的“四海”不是大海

        6月26日《今晚报》上说,“四海之内皆兄弟”,语出《论语·颜渊》,子夏对司马牛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现代汉语词典》对“四海”解释为:现今的渤海、黄海、东海、南海。这种解释有些牵强。《礼记·王制》中说:“西不尽流沙,南不尽衡山,东不尽东海,北不尽恒山。凡四海之内,断长补短,方三千里。”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判断“四海”实际上指的就是当时疆域的范围,或者说四至,和真的大海没有半点关系。由此可见,“四海”指的是当时的疆域四至夷、狄、戎、蛮四方。正因为如此,“四海之内”就是夷、狄、戎、蛮四方异族所包括的范围,也就是古代中国统治的疆域范围,亦即我们常说的九州之地,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