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5年06月13日 星期六

    燕郊养老院 九成北京人

    《 文摘报 》( 2015年06月13日   01 版)
    80岁的陈平陵老人

        今后,京津冀三地将进一步加强在养老领域的协作。与北京通州区一河之隔的燕郊,很可能成为北京老人青睐的价值洼地。

        晚上9点,燕郊一家养老院内,80岁的陈平陵老人打开微波炉热牛奶。喝完这杯奶,再播放音响,他就打算上床休息了,“几十年的老习惯,睡前一杯奶,放点西洋音乐,睡得香”。

        大约三年前,他还住在北京市内一家公立养老院,晚上7点以后热奶和播放音乐都是无法实现的,而现在,他感觉跟在自己家里一样自在。

        “养老院不能跟家差别太大”

        这里是燕郊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就在潮白河边。和北京城里大多数养老院不同,这是一个大型的养老社区,从建筑分布上看,与居民小区没有区别。这里已经建成8栋楼,4栋为护理式养老、4栋为居家式养老。目前有床位是916张,一共住了600多位老人。其中95%是北京老人。

        什么是居家养老?“就是房子搬不过来,但是家能搬过来”,91岁的北京交通大学退休教授冯焕解释。

        冯老住着一间一居室,纯朝南,所有装饰和家具都在他入住前配齐,直接达到拎包入住的标准。冯老说,孩子一直想给他找个“好的、高档的”,北京的公立、高干、私立养老院考察了不少,可一直没有特别中意的。

        “北京的养老院普遍比较小,想找个既有绿化又有水面的基本没戏。而且房间都是宾馆那种标准间,跟家差得远。”家的感觉是冯老反复提到的。来到燕郊,冯老才真正觉得这是个适合养老的新家。独立的一居室,冯老一个人住,不受外界打扰,作息时间由自己安排。

        “北京的养老院,先不说床位费啊,就说餐费。先交押金,菜单看起来很豪华,实际上,每天给你准备的就那几种。而且我如果有哪天要出门,不想吃也不给退。必须连续三天不吃才能退。”

        “燕达”就完全不一样,跟单位食堂一样充值刷卡,吃多少要多少就刷多少。冯老过得精细,他跟在北京家里对比,“在北京,我早饭自己做,中午吃老年餐桌,晚上吃护国寺小吃,一天得要35元。这边,一天二十七八元就拿下,品种还要多很多。”

        “燕达”营销总监李东辉介绍说,像冯老这种60多平方米的一居室包房,一个月的收费是4000多元,餐费不到1000元。

        厨卫俱全 热奶熬粥生活方便

        一河之隔,使燕郊的整体收入和消费水平与北京存在差距,养老机构的收费也不在一个级别。但在服务上,“燕达”想方设法跟北京拉近距离。

        每周一、三、五的上午,“燕达”安排免费班车把老人们送到北京“大北窑”,下午再把老人们接回来。80岁的陈平陵退休前在外交部工作,没事的时候,他就会坐班车回北京城会朋友、办事、看大夫。

        以陈老的资历,可以入住北京市最知名的公立养老院。“我2010年年底去的时候,前面有4000多人排队。好在我有国务院特殊津贴,可以不用排队。”但在这家养老院住着,陈老却总觉得不方便。

        比如热牛奶,虽然走廊里有微波炉,但是晚上7点以后就不能使用,陈老保持几十年的入睡前喝牛奶的习惯只能放弃。“有一回,我胃不舒服,想喝点粥。厨房大师傅说,没有粥,但是有面条。煮完了端过来,是一大锅。大师傅说没有小锅,只能用大锅做。让人哭笑不得。”

        陈老喜欢逛公园,北京这家养老院内没有,他只能走四个街区去元大都遗址公园,或者去更远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2012年,陈老到了燕达,这里配建了一条平均宽约60米、长约700米,总面积4万平方米的水系带状公园。每天早饭后、晚饭前,陈老都沿着河溜达40分钟。

        在陈老66平方米、南北通透的一居室内,厨卫俱全。不但有微波炉,还有燃气灶。热奶、熬粥、煮小碗面随时可以实现。

        护士一次跑40家医院取药

        陈老现在一点也不孤单,“燕达”住着十几位外交部的老同事。每天,他都跟邻居们学书法、学绘画、学唱歌,或者到康体中心游泳、玩球、打牌。陈老甚至实现了老有所为,时不时在老年大学教授英文。晚上,回到屋关上门,不会有任何人打扰,上网聊天或者听音乐,自得其乐。“这里护理人员24小时在岗,但我们不呼叫,他们不会进屋。”陈老也曾在北京家中请过保姆,但保姆的各种不确定性让他很不放心,而24小时护理既保证到岗率,又保留私人空间。

        据陈老说,“燕达”住着很多在京中央部委、大学的退休干部,儿女多数都在外地或者国外,他们退休金高,对养老质量要求也高。“这些老人完全有条件在北京养老,但是北京养老院受客观因素比如面积所限,很多服务提供不了。”李东辉说,现在最让老人们觉得麻烦的是医保无法异地结算。

        燕达养老院隔壁就是硬件设施媲美三甲医院的燕达医院,可惜,北京老人无法享用医院资源。为了老人们用药方便,“燕达”每个月两次派护士进京替老人们取药。“医保医院开药,一次就开两周的。我们大概10个人,一次要去40多家医院。护士不够用,其他部门的同事就轮班去。”李东辉说。

        燕郊养老也开始排队

        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是燕达国际健康城的一部分,其配套建设规模在燕郊的养老机构中首屈一指。实际上,燕郊本地养老发展还相对滞后,普通北京老人到燕郊养老要面临交通不便等问题。

        除了燕达,燕郊所在的三河市也只有4家养老院,1家公办3家民营。这些养老院的软硬件条件只能满足基本的养老需求,收费也只有每月1000至2000元,接纳的都是燕郊本地老人,无法满足北京老人的需求。另据记者了解,燕达的居家养老床位,因北京老人大批涌入,供不应求,也已经出现了排队现象。

        (《北京晚报》6.8 孙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