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5年04月18日 星期六

    海外的墓园文化

    《 文摘报 》( 2015年04月18日   07 版)
    马克思的墓碑

        据说,逛墓园是历史爱好者的一项特别兴趣。走出国门,去凭吊世界各地的伟人,“面对面”见识一下书本上的名字。

        位于伦敦海格特公墓的马克思墓,就曾迎接不少来自社会主义国家的瞻仰者。墓志铭中最醒目的一条,是《共产党宣言》结尾的口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主语直译过来是“工人”,而非德文中的“无产者”。“工人”呈现于陈望道先生1920年首次迻译的中文本,“无产者”则在华岗(1932)、成仿吾(1938)和博古(1943)等革命宣传家的文本中流传。另一句墓志铭同样大名鼎鼎,体现了马克思作为哲学家的身份,以及他始终不忘变革世界的信念——“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平凡人的故事亦有可观之处。现代诗人冯至曾走过德国和瑞士交界一带的山谷和树林,在草丛中看到一块墓碣,上边刻着:“一个过路人,不知为什么,走到这里就死了。一切过路人,从这里经过,请给他作个祈祷。”——简陋朴素的句子,让诗人非常感动。

        后来,冯至买到一本小册子《山村的墓碣》,牧师搜集了散落瑞士山中的墓碣文。小册子里的铭语,处处流露出乡下人的朴实与幽默。其中一则写着:“我生于波登湖畔,死于肚子痛。”还有一个教师的是:“我是一个乡村教员,鞭打了一辈子学童。”其时,欧洲正沐浴二战烽火,这些饶有风趣的文字,多少维系着一丝昔日宁静。

        某年秋季,笔者来到加拿大蒙特利尔的郊外散步,路边有一块11岁女孩的墓碣,只有简单的一句话,“她与此山同在”。十月的山间,在明晃晃的阳光映照下,一片金黄,北美壮丽的大地景观,连同石头上的文字,让人内心尤为触动。

        笔者在海外旅行时,走过芬兰赫尔辛基市中心的一处公共绿地,也即墓园,看到地上有不少碑石和后人拜访留下的鲜花,而市民在树荫下散步、读书和玩耍。华夏先贤倡导的“礼乐世界”,仿佛在异国变为现实。笔者很自然想到,如果换作国内,墓园是否还会有这样的场景?估计不行,绿树草坪哪经得起香火、纸钱和猪头肉?近于冷餐和火锅的差别——这当然是一句俏皮话,但谁能说,这不是文化差异?

        (《东方早报》4.7 罗翔)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