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5年04月04日 星期六

    每周评论

    《 文摘报 》( 2015年04月04日   08 版)

        不合理的重复医疗检查就该取消

        几天前刚做完CT检查,仅仅因为换了一家医院,就得重新再做。这种状况不仅很多患者都遭遇过,而且至今仍在全国很多地方的医院继续上演,不仅让患者无端增加不便,更额外增加了开销。治治这种不顾实际的重复检查,是维护患者基本权益、维持正常诊疗秩序的当务之急。

        客观而言,有些医疗检查项目的确会随着时间变化而需要重新检查,比如检验炎症的血常规等,但患者怨气所在,则是诸如胸片、CT、B超等更多与时间变化不太明显的检查项目。一边是没有查过但需要检查的患者已经被排到几个月之后,一边是刚刚在另一家医院查完却还得重新排队检查,这种医疗检查乱象所导致的检查科“生意红火”,加剧了“就医难”和“看病贵”,就该取消。

        取消不合理的重复检查,应该建立一种规范复检的台账,哪些检查项目多久之后需要重新检查,让患者可以查询。这样就可能挤压医疗机构无视民意、各行其是施行不合理重复检查的生存空间。(《新华每日电讯》3.30 张玥 张建)

        社会进步需要更多“读书的傻子”

        近日,一段名为“汽车占自行车道,初中生拍照被骂”的视频备受网友关注。视频显示,在北京市海淀区,一名初中生用手机拍摄了一辆占用非机动车道的私家车,遭到私家车上三女一男集体下车“围攻”,被骂“读书读傻了”。

        在这几位成年人的眼中,所谓“读书读傻了”,可能是因为学生不明白在书本知识和实际情况相互矛盾冲突时,应该选择社会的潜规则,而不应该遵守明文法规。违规占道即使有悖规定,也是执法部门的事情,你一名中学生又何必多管闲事?

        之所以有“读书读傻了”这种言论脱口而出,只能说明这个社会的法治观念、规则意识还不够牢固,变通、歪曲、法不责众、情有可原等潜规则依然有其盛行的土壤。

        法治并不只是一纸规定,也并不是只有执法者才能参与。在法治建设中,每一个公民的行为都有其意义,都可以在法律遭到违反时站出来捍卫法律的尊严。希望在今后,社会上能有更多的“傻子”出现,一点点扭转那些所谓“聪明”的潜规则,让书本上的大道理真正成为社会上的明规则、硬规则。(《光明日报》3.31 杨慧婧)

        “官心大乱”是个伪命题

        中央反腐力度不减、尺度不松。伴随着又一批违法乱纪官员落马,众口称赞的舆论场里,却再次传出弦外之音。有人说:当前反腐虽然迎合民意,却造成了干部群体人心不稳,“官心大乱”也是要出岔子的。危言耸听,其实不过是老调重弹。

        一些贪官痛诉“官场险恶”,或者告诫子女“千万不要从政”。似乎贪赃枉法都得怪当初入错行、选错路,腐败的原因在权力本身,而不是自己没有管住自己。真是滑天下之大稽。所谓“官心大乱”,也不过是当官高危论、官场险恶论的又一变种,甚至可以说是变本加厉,暗藏要挟。字里话外,连消带打,就是要动摇反腐决心、干扰既有部署。

        对党的干部来说,反腐不是风险,腐败才是风险;制度不是危机,违规才是危机。如果说,反腐真的让一些人“心乱”,那么这些人恐怕多多少少也不是那么干净。杯弓蛇影者,根子还在自己身上。

        整顿吏治,犹如一场自我革命,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只看到一些人的心乱,更要看到广大干部群众的心定。剔除干部队伍中的一部分害群之马,让人们对深化改革更有信心、更加拥护,只要算清这笔账,就能看明白“官心大乱”是个彻底的伪命题。(《解放日报》3.31 施平)

        要适应“疑罪从无”的司法常态

        2010年2月18日,陕西礼泉县村民马顺贵家果库内发现一具女尸,马顺贵成为嫌犯,随后承认自己杀人。但马顺贵后来称,自己认罪是因刑讯逼供。在看守所被羁押了1054天后,马顺贵拿到了一纸象征无罪的国家赔偿决定书,却迟迟不能拿到那21万元赔偿款。

        至今,当地司法机关仍对马顺贵未被判刑耿耿于怀,很多当年的办案人员认为,马顺贵就是凶手,理由是马顺贵有明显的作案动机,身上的疑点很多,有某些线索和证据直指马顺贵。

        司法办案应该秉承用证据说话、“疑罪从无”的原则,不能盲目相信疑点、相信主观感觉,不能用部分不全的证据做判断下结论。如果奉行“疑罪从有”原则,就有可能造成错罚甚至错杀,有可能对嫌疑人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

        司法办案宁可错放,也不能错判错杀。这就要求司法机关适应“疑罪从无”的司法常态,严格执行“疑罪从无”原则,让证据成为评判案件的唯一标准。(《羊城晚报》3.31 李英锋)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