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5年03月07日 星期六

    个性化时代的新生活人群

    《 文摘报 》( 2015年03月07日   08 版)
    真正能对抗时间的,不是强大的意志,而是爱。因为,只有爱能与时间一样不朽,甚至能改变时间。(图片源自2月12日《南方周末》)

        对于年青一代而言,他们中一些人选择的多元化生活方式区别于当前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对其应给予充分尊重和包容。与此同时,适当引导鼓励新生活人群走出小我,把个人的志趣向大时代的需求延伸,让人生更为厚实和壮阔。除了小时代、小清新、小情趣,还要有大时代、大担当、大格局。

        选择是一种权利

        不持有与“断舍离”:极简主义者的有与无。坚持不持有,并不意味着要一味地节衣缩食,而是倡导一种物欲更少的简朴品质生活,并由此释放出更多的身心自由。来自日本作家金子由纪子的不持有生活概念,如今在中国国内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并被演绎调侃为“断手族”。

        今年32岁的孙楠在北京从事摄影工作。崇尚极简主义后,他发现自己的物质欲念变轻了:不买贵的,就买对的;不买大牌A货,只买二线真品。购买注重质量的同时,数量也大幅度削减。“不要那些乱七八糟的负担,想走时把东西装在箱子里,拎箱即走。在这方面,我很推崇‘断舍离’。”

        “断”为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为舍弃多余的废物,“离”是脱离对物品的执着。“断舍离”来到中国后,很多年轻人还将这一极简生活理念推进至人际交往层面。“过去总是‘礼多人不怪’,但现在我喜欢简约的生活。朋友贵在精,不在多。像学校、职场中的很多点头之交以及所谓的‘人脉’成功学等,实在没多少意义。”孙楠表示。

        宁静致远:慢生活与静生活主义者的享受。“我想变成天边那朵白云/用尽整日晴天/只从左边/移到右边”。在2014年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中,香港的大学生夏南在《不急》一诗中这样憧憬理想的生活。

        “中国人在急什么?”看到行色匆匆的路人,从西班牙巴塞罗那到中国沈阳出差的Fernando Rivas Ausocua很是不解。在Fernando看来,细嚼慢咽、放松散步、晒晒太阳、与朋友闲适交谈、坐在公园长椅读一本好书,是生活原本应有的状态。“我看到中国人急匆匆赶路、狼吞虎咽地塞饭,心里都会跟着紧张。难道每个人真的会这么忙吗?”

        “慢活族”认为,慢是一种健康的心态,是对人生的高度自信,是一种高智、随性、细致、从容的应对世界的方式。它只会让你的灵魂跟上你的脚步,让你更高效、更优雅、更接近幸福。

        慢极则静。很多年轻人从崇尚宁静致远的传统文化中寻找生活的真谛,传统书法、昆曲、禅道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沉浸其间。26岁的诗人毛进睿中山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就选择了上山修行。他说,自己喜欢禅宗之道和清静山林,这样的修行让他领悟到诗一般的意境,也学会了谦虚、宽容与珍惜,更懂得了与人交流。

        崇尚自由:在婚恋方面,有不婚族,自由才是幸福的。有丁克族,拒当孩奴。还有绝恋族:爱情并非必需品。如今,越来越多的“无欲绝情族”在都市白领中出现。“单身太久了,久得让我觉得自己不需要爱情、婚姻了。”32岁的刘卫说,“我并不排斥恋爱、结婚,只是没有碰到合适的。实际上,我并不需要另一个人走进、打扰我的生活,两个人在一起反而是拖累,何必呢?”

        新人类登场:科技拯救世界

        今天,移动互联网开创的这个创意时代催生出一批技术宅,也称科技宅,其信奉“科技拯救世界”,相信“有爱、有技术、有你”。他们比“学霸”要高一个段位,因为他们有超强的动手能力,敲敲打打就能弄出一件充满科技感的作品;他们比普通宅更积极向上,因为他们的“宅”只是为了专注于自己的发明。

        在江苏常州某学院有两位科技宅,仅用387元就造出一台冰箱,运行起来可以“O℃不结冰”。复旦大学一个宿舍的4名男生,开发“单词随意背”软件,改装遥控电灯、电扇,自制宿舍远程监控装置,把普通宿舍改造成“智能生活体验馆”。

        “你深谙电脑疑难杂症治理之道,你是‘宅’的高级进化形态。也许你们没能拯救世界,但是你们解救了一个又一个被电脑困住的妹子。你好,伟大的‘技术宅’。”这是网上对这一人群的羡慕调侃。“以后结婚一定要找个‘技术宅’!”北京理工大学的小娜说,这种念头在她第一次求助“技术宅”时就已萌生,死机一周的电脑被某技术宅只用不到10分钟时间就搞定了。

        最近,动漫迷小娜想参与扮演《进击的巨人》的角色,但角色的立体机动装置一套要1000多元。正当她为此烦恼时,技术宅好友主动请缨,用pvc发泡板、pvc管等一系列她听都没听过的材料迅速完成立体机动装置的制作,还分文不取。对此小娜只能感叹道:“别跟我说不信,技术宅拯救世界啊!

        新人类们已经不满足于享受新科技带来的福利,而是让自己成为新科技、新应用的主人。不久前,微信IQQI微博等社交媒体和应用上,人们疯狂地分享带有自己个性色彩的人脸图案。即使你不会画画,也可以轻松用它制作自己的专属卡通形象。这些年轻人在深圳的出租屋里,靠着一股子冲劲儿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谁在误解他们

        前不久,因为对“断舍离”的调侃,知名自媒体人和菜头“捅了马蜂窝”。

        近年来,关于“是否该提倡素食主义”“慢生活是否有意义”“不会慢生活的就是屌丝吗”等争论轮番上演。唾沫横飞之中,越来越多的人呼吁,社会需要更多的包容和良性沟通。

        最近,90后的北京大学金融法硕士研究生张天一因为半年卖掉11万碗米粉而成为话题人物,有人点赞,有人批判,根本原因在于当律师和卖米粉在传统观念上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张天一在接受采访时说,有一天我们的社会不再炒作“北大学生卖猪肉”“清华学生当保安”时,这个社会才算是正常的社会。这句话直指当下社会的宽容度不够。

        网民“猫友友”是一名资深的“哥特族”——往往被认为偏好孤独、绝望、恐惧风格的人群。为了澄清误解,他撰写了文章“对哥特的种种误解”,略带诙谐地称哥特族就是“管好自己一摊事儿,发展自己兴趣爱好,想穿什么穿什么,想吃什么吃什么。少给别人添麻烦,不危害社会,别违法犯罪。”文章风格坦诚有趣,被放置到了“哥特贴吧”的显著位置。

        新生活人群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难免引人注目,“有钱、有闲、有思想”成为贴在他们身上的主流标签。爬一次珠峰30万元,买一套单反相机好几万元,一辆自行车4000元,狗粮每月2000元……“不差钱”似乎已成为有资格讲究新生活的资本。

        天津社科院社会研究所所长张宝义则认为,“不差钱”并非新生活的全部内涵。新生活者乐享独立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惯性,坚持相对独立的价值观,拥有强大内心和坚忍韧性。“他们注重对于外部世界的不同体验与感受,希望探寻内心的终极平静。”

        前几年,网络上曝出一对北大教授夫妻隐居深山十几年的新闻。“我们不能说这种生活方式与大多数不同,就去反对打击。同样的,现如今一些人选择做不婚族、不育族,社会大众可以不理解,却不应该攻击、谩骂。”宁夏社会学会会长陈通明说。

        防止单向度的人和精致的利己主义

        不可否认,现代社会也催生了很多“灰色”的生活方式,比如啃老族、拼爹族、炫富族等等。“生活上不同的主义可以有很多,但重要的是,一个人选择某种方式、某种主义,在满足自己个性喜好的同时,为他人带来了什么影响?这是每个人不能回避的问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辅导员杨熙很赞同一种观点,即当下社会普遍存在一种现代病,一些人都成了“单向度的人”,只在一个向度上有价值追求,比如金钱、权力、享乐。

        杨熙感觉到,不少学生属于“沉默的大多数”,就是看上去没有特别的问题,四平八稳,实质上属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他们的观念中,不管外面发生什么变化,过好自己就行。我比较担忧这部分学生可能欠缺国家和集体意识,在价值取向上比较容易从众,从而被某种思潮、价值观带跑。”

        婚姻家庭伦理的变化是我国社会个性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其中,追求平等、自由的一些积极意义和先进理念值得肯定,但也暴露出部分年轻人过于追求个人满足,缺乏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的问题。

        “别着急将小时代信仰化,不要让手段淹没了目的”。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杨早看来,大多数个性化的生活方式有其相通和共同之处,即有着鲜明的“反工业化概念”,或者称“反异化概念”。应看到,在无处藏身的工业社会,一部分人群想尝试体验前工业化社会的生活方式,往往反而导致成本提高。

        如何避免不被手段淹没目的?就是要回归本质,不要“非买了新运动鞋才去跑步不可”。以乐跑族为例,有的人往往信誓旦旦,买运动鞋时很郑重,然而一到锻炼时却难以坚持。“真是为追求健康而跑步的话,穿旧鞋也能跑。”

        (《半月谈·内部版》2015年第1期 邓伽、王晓磊、林苗苗、熊琳、吴小康、徐海涛、彭卓、艾福梅、谢樱)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