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5年03月07日 星期六

    平凡世界中的路遥

    《 文摘报 》( 2015年03月07日   06 版)

        根据路遥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正在京沪两地的卫视热播。这部曾经荣获茅盾文学奖的路遥遗作,1975年开始创作,1989年陆续出版后,至今依然像一面现实的镜子,闪烁着人性的搏斗和理想的光辉。

        1992年11月17日,路遥因肝硬化消化道出血医治无效逝世,年仅42岁。路遥去世20多年了,但他的生命却以作品的形式在继续延伸。《人生》、《平凡的世界》一版再版,那些黄土地上的人物及其命运,已远远超越了文学的范畴。

        贫瘠土地上的艰苦童年

        1949年12月3日,在陕北清涧县石嘴驿镇王家堡村一孔窑洞里,农民王玉宽和马芝兰的头胎儿子诞生了。父亲给他取名卫儿,7年后他才有了大名王卫国,20年后他有了笔名路遥。

        王玉宽和马芝兰都是目不识丁的农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贫瘠的土地上。很快,卫儿又有了弟弟妹妹,家里的吃穿都要靠双手土里刨食。像牛一样的劳动,是这块土地上每一个人烙在血液里的第一课。

        7岁那年秋天,父亲拉着他出门。翻过沟壑纵横的大山到清涧县城,口袋里仅有的一毛钱,换了一碗油茶,父亲自己舍不得吃,全给了儿子。这一走,饿了跟人要口吃的,累了路边蹲一会儿,200多里路,就这样一步一步整整两天,鞋子走破,脚上磨出了血泡,终于走到了延川县黑龙关郭家沟的亲伯父王玉德家。伯父伯母也是农民,把大儿子过继给伯父家,是王玉宽和马芝兰掂量了一晚上的决定,在缺儿少女的伯父家里,儿子可以有饭吃。这样,伯父伯母就成了路遥的养父养母。养父家日子虽然紧巴,还是勒紧裤腰带,供他读完了小学。接着,在千余考生不到20%的录取率里,路遥考上了延川中学。

        1966年,路遥考上了西安石油化工学校。但这一年“文革”开始,停止招生,他不得不重回了老家——郭家村刘家屹崂大队。村里书记同情这个心气高的孩子,1969年冬,将他选送到“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于是他重新回到了县城。

        在这段时间里,路遥遇到了来自北京清华附中的女知青林虹,一起读书、写作、散步,他学会了唱《三套车》《拖拉机手之歌》。但恋情没能长久,在姑娘招工进厂之后,就很快结束了。深受打击的路遥在一天夜里走到郭家村的一个水潭,但“不仅没有跳下去,反而在内心唤起了一种对生活更加深沉的爱恋。最后轻轻地折转身,索性摸到一个老光棍的瓜地里,偷着吃了好几个甜瓜。”这段恋情后来被他写进了小说《人生》。

        真实的人生,顽强的奋斗

        1973年秋,在延川县委书记申毅的一再推荐、奔波下,路遥进入了延安大学中文系。

        上大学期间路遥被借到《延河》做编辑,从此有了接触柳青、杜鹏程、王汶石、胡采等文学前辈和理论家的机会,有幸得到他们的直接教诲和滋养。1976年8月,大学毕业的路遥在省作协以及延安方面关爱他的人士多方努力下,成为《延河》编辑部的编辑。

        1983年,路遥开始准备像他的文学教父柳青那样,写一部多卷本长篇小说,取名《平凡的世界》,借黄土高坡一个农民家族的10年,全景式地书写中国1975年至1985年的城乡社会变化。他设定这部小说的基本框架是“三部、六卷、一百万字”,决心要把这一礼物献给“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

        1985年秋天,路遥只身扎进铜川矿务局的陈家山煤矿,在矿医院二楼一个小会议室里,一桌一椅一床,独自摊开满屋的资料,开始了长征一般的写作。

        1988年5月25日,路遥终于在陕北甘泉县完成了这部小说的最后一行。那一天坐在桌前,他心绪激动以致手脚颤抖,五指痉挛,并且发现自己已经泪流满面。

        (《文汇报》2.26 陈晓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