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品出厂价格已连续33个月负增长。不少研究机构发布报告称,“中国陷入有史以来最严峻的通货紧缩局面”。对此,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进行了分析。
要高度警惕通缩压力
经济学界普遍认为,当CPI连续3个月以上或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可以认定为出现通货紧缩。从目前的数据看,我们还没有陷入通缩。不过,我们确实要高度警惕通缩压力。
物价持续下跌不是好事
表面上看,商品价格便宜了,生活成本低了。但是,物价回落会影响投资与消费预期。企业产品价格下降,预期收益减少,投资就会相应减少,就业就不会增加。消费者习惯买涨不买落,都等着买更便宜的东西,就会导致消费萎缩,企业产品就会积压、滞销,进而影响企业运转与员工收入。收入下降、大量失业、负债提高、财富缩水……这些都是通缩的危害。
通缩是“三期叠加”的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1998年、2002年、2009年出现过三次通缩,主要是受到外部冲击或突发事件的影响,导致出口急剧下降,加之内需不足,国内产能过剩,就出现了通缩。当时我们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等待外部形势好转,经济很快恢复了高速增长。
当下的通缩压力与以往不同。更多是“三期叠加”的结果,是过于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结果,是经济结构不合理所累积矛盾的集中爆发,更是我们步入新常态后不得不解决的问题。靠过去加大投资、放松货币的老方法进行调控是行不通的。要避免出现通缩的局面,还是要在转方式、调结构上下功夫。
改善民生促进消费
如何通过拉动内需来抵御通缩压力呢?首先,应当促进房地产行业平稳运行。房地产行业链条长,上下游关系到钢铁、水泥、家电、家具等诸多行业,创造就业也多。因此,要防止房地产市场大起大落,促进其平稳回归到常态。
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我国中西部与东部、农村与城市的基础设施差距还很大,需要补齐短板。
此外,还要通过改善民生来促进消费。要通过提高收入水平让百姓有钱花,能消费;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百姓没有后顾之忧,敢消费;要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让百姓放心消费;还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让百姓方便消费。
(《人民日报》1.5 朱剑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