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5年01月13日 星期二

    鲁迅在北京的生活

    《 文摘报 》( 2015年01月13日   08 版)

        世人是不是把鲁迅在北京的时日想象得过于激昂?实际上,鲁迅在北京的十几年间,并非一直过着“一呼百应”的舆论领袖生活。在北京的时光,除了写作、教书外,跟朋友促膝夜饮,流连琉璃厂的各大书肆,品味中西各样美食,也都是鲁迅日常生活的场景。

        从绍兴会馆到八道湾

        辛亥革命后,鲁迅经好友许寿裳介绍,任职民国政府教育部。1912年初,袁世凯担任大总统后,迁都北京,教育部自然也随即北迁。自此鲁迅也开始了长达14年的“北漂”生活。

        鲁迅在北京的前七年,住在位于菜市口南半截胡同西的绍兴会馆里。会馆因失修多年,桌椅陈旧,蚊虫遍布,人口杂乱起来。鲁迅也对这样的住处十分不满意,经常写日记说自己因环境嘈杂,“辗转不得眠,眠亦屡醒”。

        鲁迅先是住在绍兴会馆内的藤花馆西房,为避免喧闹后来移入补树书屋。这小屋失修多年,床板上满是臭虫,咬得鲁迅夜夜不能好眠,没办法,便睡到了书桌之上了。 

        1919年年底,鲁迅搬出会馆,在八道湾11号院购置新宅,将绍兴老家的母亲及三弟眷属接到了此处,总算是在此处完成了与一家团圆的梦想。但这团圆好景不过才三年,鲁迅因与二弟周作人失和,搬出了八道湾,住进了附近的砖塔胡同。 

        西三条21号

        鲁迅搬走之后,周母也欲迁出八道湾与其同住,鲁迅便购置了在北京的第二套住宅——西三条21号。这是一个典型的四合院。南房三间是会客室兼藏书室;院内东西各一间杂房;北屋三间,东西两侧分别为其母亲和朱安的卧室,中堂是餐厅,北面接出去一小间平顶屋子,是鲁迅的卧室兼书房。由于这间屋子犹如四合院后头长了条尾巴,便被鲁迅戏称为“老虎尾巴”。

        1926年8月,鲁迅离京后,母亲及朱安继续在此居住。1949年10月19日作为鲁迅故居对外开放,1954年在故居旁兴建鲁迅博物馆。 

        14年中480次逛琉璃厂

        “听戏、吃小馆、逛琉璃厂”被称为民国文人的三大乐趣,鲁迅先生也不例外。在教育部的工作百无聊赖,好在经常有好友许寿裳相伴,假日还能同游琉璃厂、陶然亭等地去散散心。 

        琉璃厂作为北京文化一条街,至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这里原本是元明清三代烧制琉璃瓦的窑厂,到了清朝,便成了古籍、古玩店铺的集中地,各地进京考试的学子也多住在附近,于是举凡与文人墨客有关的南纸、笔墨、雕板、镌碑各行业,也蜂拥而至,遂使这条街成为文化荟萃之地,并且久盛不衰。 

        早在没来北京之前,喜爱古籍的鲁迅就曾书信问北京的朋友:“闻北京琉璃厂颇有典籍,想当如是,曾一览否?”等到了北京,更是经常在此地徜徉,流连忘返,并在日记里详细记录逛琉璃厂的时间和所买的东西。

        据《鲁迅日记》记载,鲁迅在北京的14年间,去过琉璃厂的次数竟有480次之多,采买图书、碑帖3800多册。逛完琉璃厂,鲁迅先生时常会去附近杨梅竹斜街上的东升平浴池洗澡理发,或者沿着铁树斜街行至大栅栏西街,寻觅美食。

        大栅栏西街是有名的京味小吃一条街,全街仅有323米长,但却有上百种特色小吃。鲁迅先生逛完琉璃厂,来到此处,要一两样可口点心,翻翻当日的收获,一派自在生活的样子让人羡慕不已。在《鲁迅日记》中,鲁迅流连大栅栏的次数丝毫不比去琉璃厂少,并且还在日记中数次提到街上的“青云阁”。 

        “青云阁”是清末民初北京四大商场之首,是当时京城内数一数二的高档“中式沙龙”,除鲁迅之外,康有为、梁启超、梁实秋等众多名人,也常来此品茗会友、小酌膝谈、思文赏乐。鲁迅通常都是从后门进去,这样有一大好处:青云阁后门楼上是茶座,从琉璃厂走来,到此间恰恰有些累了,歇歇脚方称意。 

        鲁迅在京14年经常光顾这里的玉壶春茶楼,最爱吃玉壶春的春卷、虾仁面等名点。结束下午的闲暇之后,鲁迅还会在青云阁楼下的小百货店中顺便买些牙粉、鞋垫等日用品,然后他再踱到琉璃厂去买书。 

        夜饮广和居

        有人就资料研究得出,鲁迅在北京的14年间常去的饭馆有65家,其中有高档酒楼,有西式餐厅,也有市井小馆。

        大概因为经常喝醉的缘故,鲁迅尤其喜欢广和居的一道解酒羹“三不粘”,这道菜讲究烹制时动作快,成品似糕非糕,似羹非羹,用汤匙舀食时,要一不粘匙,二不粘盘,三不粘牙,清爽利口,故名“三不粘”。

        当时,北京城内还有两家专门做绍兴菜的山阴馆子,一家名为杏花村,另一家叫做颐芗斋,在万民路。这两个馆子离鲁迅的住处比较远,但鲁迅还是经常光顾,原因当然是难舍家乡菜。在鲁迅独自在北京的头七年里,能去吃一次家乡菜,喝上一壶正宗的绍兴花雕,大概也能免掉心头的一些怀乡之情吧。

        (《法制晚报》1.1 张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