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4年12月13日 星期六

    西斯廷教堂壁画诞生记

    《 文摘报 》( 2014年12月13日   07 版)

        按照梵蒂冈博物馆提供的各种参观路线来看,无论如何行走,人们最终都要经过西斯廷教堂。每天,数以千计的人驻足于此,举目仰望天花板上熠熠生辉的壁画。

        天花板正中央,在天使的簇拥下,上帝耶和华伸出他那苍劲全能的创造之手,在亚当的手指上轻轻一点,人类就此诞生,那是上帝力量与天才人类米开朗基罗碰撞出的完美火花。

        在米开朗基罗之前,西斯廷教堂拱顶部分只有简单的星空画作为装饰。没有人想到,30年后,教皇尤里乌斯二世会做出重新装饰拱顶的决定,且把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一位当时并不出名的艺术家、新晋的人体雕塑师——米开朗基罗。

        开始时,教皇只要求米开朗基罗在穹顶的上方描绘十二使徒,结果,米开朗基罗放弃《新约》故事,转而从《旧约》中寻找灵感,他要设计出够大够壮观的作品,画满整个拱顶。无疑,《创世纪》可以提供最佳素材。

        要知道,在20米高的拱顶上绘制《创世纪》的巨幅图画,其困难是难以想象的,光是搭建起悬在半空供人作画的脚手架就非易事。米开朗基罗巧妙地利用四面墙来支撑脚手架,让脚手架的面积不断扩大。由于缺乏画壁画的装备,米开朗基罗从佛罗伦萨找来助手,写信向朋友请教一些壁画的技法,尽管青少年时期在画家工作室学过壁画,但对于米开朗基罗来说,那已是20年前的往事了。

        米开朗基罗要改造的穹顶,面积相当于1.5个篮球场。在500多平方米的天花板上作画,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定颜料、混合颜料、让石灰熟化、制作要用的灰泥、决定绘画的主题内容、动手绘制草图、然后将草图转描到拱顶上,每一步骤,米开朗基罗都亲力亲为。仅花了4年时间米开朗基罗就完工了,西斯廷教堂1512年正式开放,时人以“极其罕见”“十分巧妙”来称颂它,并发出“很难说还有人在我们的时代里曾见过与它相类似的东西”的感叹。

        为何这位经验不足的雕刻师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完成西斯廷教堂天花板的重绘?事实上,米开朗基罗从没打算直接绘制,他先是画出每个人物的草图。然后用“扑粉法”(先把草图刺出许多小孔,然后再用碳粉在草图上拍打)将草图转移到墙面上,这样天花板上就会留下图案的大致轮廓,把纸拿开后,米开朗基罗再将这些黑点连在一起。

        但“扑粉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年老的教皇想在死之前看到天花板完工,不断敦促米开朗基罗。于是,米开朗基罗把碳粉换成了刻刀,直接将草图的线条刻在墙面上。为了尽快完工,米开朗基罗承受着极其严酷的体力折磨,他一周7天,一天18个小时站在脚手架上,保持着仰脖的姿态。为了描述这四年的辛劳,他甚至写了一首诗:“我的胡子向着天,我的头颅弯向着肩,胸部像猫头鹰。画笔上滴下的颜色在我的脸上形成富丽的图案……我的皮肉,在前身拉长,在后背缩短,仿佛是一张弓。”

        1508年冬天,经验不足的米开朗基罗在画第一幅大洪水时吃到了苦头,他用的灰泥过于湿以至于整幅画上都布满了霉菌,只得重头来过。拱顶完成一半时,米开朗基罗却发现,拱顶上大洪水里的人物小得看不清楚,原来近距离作画,导致他误判了规模大小。

        当米开朗基罗开始着手于拱顶的第二部分时,他利用透视短缩法和远近画法的技巧,想象一个人物在空间活动时的位置,以此呈现出完美的透视效果。他创作出了活生生的立体人物,让壁画上的每个人看起来都有立体感。在当时看来,这种呈现画面的方式无异于神迹再现。

        到1511年时,米开朗基罗终于允许人们拆除一部分脚手架,之后他在弧窗上工作了14个月。1512年10月31日,教皇一览拱顶全图,第二天,西斯廷教堂举行了正式的开放仪式。脚手架上艰苦的工作使得37岁的米开朗基罗变成了一个驼背的“老头儿”。24年后,他再次在那儿搭起脚手架,以惊艳绝伦的笔触完成圣经故事——《最后的审判》,彻底震惊了整个梵蒂冈。

        (《国家人文历史》2014年第23期 李崇寒)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