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4年07月29日 星期二

    说法

    “方舟子崔永元式骂战”能否因法而止

    曾颖 《 文摘报 》( 2014年07月29日   03 版)

        7月23日,方舟子与崔永元的官司在北京海淀法院开庭,方舟子起诉崔永元索赔32万元后,崔永元反诉方舟子索赔67万元。两位当事人均未现身。在法庭上,方舟子律师坚称崔永元是骂战的始作俑者,方舟子只是怀着科学的态度对崔提出质疑;而崔永元一方则认为,两人的纠纷源于对转基因食品认识不同。

        这可能是一场很多人“期待已久”的官司。不少人期待官司争出个转基因的是非来,但双方打的其实是“名誉权”和“诽谤”官司,可以说和转基因关系不大。

        事实上,要想从法庭上听到转基因的是非定论,也是不可能的。至今,连专门从事生物工程、农业科学、基因工程甚至医学科学研究的专家们,对此问题的看法都存在着巨大的争议和分歧。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对自然界的诸多认识,都是经过不断争议碰撞和修正,逐渐由混沌走向清晰的。

        方舟子与崔永元之间的纠葛,在转基因的是非没有定论之前,注定是一场说不清的辩论。但他们最终没有选择“约架”,而是选择走上法庭,潜意识中也算是一种理性的回归。通过这一场官司,让公众再次对转基因的是与非,和我们的辩论规则和方式,以及在科学问题上的仲裁机制进行一次反思,其意义是不容低估的。

        法庭也许无法裁定转基因具体的是与非,但至少可以明确公开场合辩论时的法律底线。当下,在网络等新媒体平台上,经常会出现类似的景观:因为一个问题的观点差异就演变成站队和对骂,不仅拉低了公共辩论的价值,有些言辞也逾越法律。但很多人对这样的违法并没有清晰的认知,希望方舟子和崔永元的官司,是一次生动的普法。

        (《新京报》7.24 曾颖)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