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杭州的西泠印社出来,再往前走几步,路边有个小院,院里一座两层三开间的中式楼房掩映于绿荫丛中,这便是俞樾以及他的后人——著名诗人、学者、红学家俞平伯的故居,人称“俞楼”。
俞楼的第一位主人是清末独步江南的国学、书画篆刻大师俞樾。俞樾(1821—1907年)字荫甫,浙江德清人。30岁中进士后入翰林院,因直言考场营私舞弊,惹得龙颜大怒,被罢官后,携家南归。他在苏州造了一个“曲园”,筑了个“春在堂”,取“曲则全”和“花落春仍在”之意,自号“曲园居士”。
1868年,俞曲园来到杭州。他在诂经精舍著书讲学30余年,前后受业门生多达3000人,其中不乏许多很有成就的学生。在这些学生中,有一位特别体贴的弟子徐花农,他见老师一家老小都还在苏州曲园,孤身住在孤山精舍,便发动众同学捐资,于光绪三年(1877年)在孤山西泠桥旁、六一泉侧,建造了一座中式二层楼房,这就是俞楼。
俞楼从此成为俞曲园在杭州的家,也成了文人雅集的著名场所。这座不起眼的雅楼,走出了多位举人,走出了章太炎、吴昌硕,还走出了著名词人俞陛云和著名诗人、学者、红学家俞平伯,而后两位,一个是俞曲园的孙儿,一个是曾孙。
俞平伯是俞樾最疼爱的长曾孙。俞平伯在苏州出生时,俞曲园已八十高龄了。俞平伯儿时爱拿笔东涂西抹,俞曲园便自制描红纸,诱使他涂抹三字经。有诗为记:“娇小曾孙爱如珍,怜他涂抹未停匀;晨窗日日磨丹砚,描纸亲书上大人。”
1920年4月,俞平伯从英国留学回来,受聘于杭州第一师范学院,和夫人客居杭州。当时的俞楼因俞樾晚年回到苏州而荒置。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24年,俞平伯才得以入住俞楼。1925年,俞平伯离开杭州,到北京任职燕京大学。虽然在俞楼只待了短短的九个月,俞楼却带给俞平伯无限惊喜,激发了他强烈的创作欲望,留下了《西湖的六月十八夜》《竹萧声的西湖》《忆江南》《西泠桥上卖甘蔗》等一篇篇美文。
朱自清说,俞平伯是与西湖“粘”在一起的。回到北京后很多年,俞平伯对俞楼,对西湖,总有“一种茫茫无羁的依恋,一种在夕阳光里、街灯影傍的依恋”。
(《人民日报》7.14 苏沧桑)
从杭州的西泠印社出来,再往前走几步,路边有个小院,院里一座两层三开间的中式楼房掩映于绿荫丛中,这便是俞樾以及他的后人——著名诗人、学者、红学家俞平伯的故居,人称“俞楼”。
俞楼的第一位主人是清末独步江南的国学、书画篆刻大师俞樾。俞樾(1821—1907年)字荫甫,浙江德清人。30岁中进士后入翰林院,因直言考场营私舞弊,惹得龙颜大怒,被罢官后,携家南归。他在苏州造了一个“曲园”,筑了个“春在堂”,取“曲则全”和“花落春仍在”之意,自号“曲园居士”。
1868年,俞曲园来到杭州。他在诂经精舍著书讲学30余年,前后受业门生多达3000人,其中不乏许多很有成就的学生。在这些学生中,有一位特别体贴的弟子徐花农,他见老师一家老小都还在苏州曲园,孤身住在孤山精舍,便发动众同学捐资,于光绪三年(1877年)在孤山西泠桥旁、六一泉侧,建造了一座中式二层楼房,这就是俞楼。
俞楼从此成为俞曲园在杭州的家,也成了文人雅集的著名场所。这座不起眼的雅楼,走出了多位举人,走出了章太炎、吴昌硕,还走出了著名词人俞陛云和著名诗人、学者、红学家俞平伯,而后两位,一个是俞曲园的孙儿,一个是曾孙。
俞平伯是俞樾最疼爱的长曾孙。俞平伯在苏州出生时,俞曲园已八十高龄了。俞平伯儿时爱拿笔东涂西抹,俞曲园便自制描红纸,诱使他涂抹三字经。有诗为记:“娇小曾孙爱如珍,怜他涂抹未停匀;晨窗日日磨丹砚,描纸亲书上大人。”
1920年4月,俞平伯从英国留学回来,受聘于杭州第一师范学院,和夫人客居杭州。当时的俞楼因俞樾晚年回到苏州而荒置。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24年,俞平伯才得以入住俞楼。1925年,俞平伯离开杭州,到北京任职燕京大学。虽然在俞楼只待了短短的九个月,俞楼却带给俞平伯无限惊喜,激发了他强烈的创作欲望,留下了《西湖的六月十八夜》《竹萧声的西湖》《忆江南》《西泠桥上卖甘蔗》等一篇篇美文。
朱自清说,俞平伯是与西湖“粘”在一起的。回到北京后很多年,俞平伯对俞楼,对西湖,总有“一种茫茫无羁的依恋,一种在夕阳光里、街灯影傍的依恋”。
(《人民日报》7.14 苏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