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4年05月29日 星期四

    文化视点

    充满争议的名著改编之路

    《 文摘报 》( 2014年05月29日   05 版)

        日前,张艺谋新电影《归来》上映,他把严歌苓小说原作“掐头去尾”的处理方法成为最大的争议。

        梳理包括《唐山大地震》《赵氏孤儿》《一九四二》《白鹿原》在内的多部根据纯文学改编的电影,许多观众表示,看过影片后有不同程度的“失望”。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改编才算成功?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认为,“如果电影无法重现原作小说的文本价值与精髓,这种改编很难谈得上成功。”这几年来,纯文学作品每一次改编成电影后都引发争论,这背后原因何在?

        影评人崔建明认为,“症结”在于“乱改”,对文学和改编文学的艺术没有端正的“态度”。其以张艺谋的电影为例,张艺谋改编剧本不再是以作者和原文本为基础,而是聘用了所谓的“文学顾问”,间接地进行文学文本到电影剧本的二度创作,不少地方大大折损原著的魅力。

        马尔克斯说过,一流的小说常常拍不出一流的电影,一流的电影往往改编自三流的小说。影评人王阳对此有自己的解读,“这话至少说明了,并不是所有的小说都适合改编成电影。比如《白鹿原》,要在154分钟的时间内讲述近50万字的内容很难;再如像《百年孤独》《追忆似水年华》,也很难影像化。”

        把纯文学改编成电影,在不少导演眼中是一件冒险的事儿。导演王全安曾表示,“改编是既要让观众觉得讲了一个新的故事,但同时还忠于原著。如果不像原著,这等于是失败了。如果只是像原著,而不是像一个好的电影,那么这个电影也没法看。”

        (《深圳特区报》5.22尹春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