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公元303年—361年)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王会稽。王羲之楷书师法钟繇,草书学张芝,亦学李斯、蔡邕等,博采众长。他的书法被誉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给人以静美之感,恰与钟繇书形成对比。他的书法圆转凝重,易翻为曲,用笔内厌,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创立了妍美流便的今体书风,被后代尊为“书圣”。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飞白等体皆能,如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他所书的行楷《兰亭集序》最具有代表性。
东晋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禊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集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