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的核心内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历史源流上看,中华民族复兴的话语和观念与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与民族意识的觉醒密切相关,从文字表述上经历了从“民族复兴”到“中华民族复兴”再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断丰富过程。
1894年孙中山提出的“振兴中华”,成为中华民族复兴观念的先声
从历史源流上看,中华民族复兴观念在对中华民族的自我定位上,包含了承认中华民族暂时落伍与重新赶超西方列强两个向度。中华民族复兴观念的酝酿,可追溯到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后民族危机的加深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的打击使少数先进的中国人意识到了“不如夷”,但朝野上下依然酣睡于天朝旧梦,大有雨过忘雷之意。被东方“岛夷”日本打败所导致的亡国灭种的危机,使中国面临“国无日不可以亡”的空前险境,才彻底打破了中央王国、天朝上国的千年旧梦——“天朝梦”。危机同时又是转机,正是在“天朝梦”坍塌的废墟上,催生了建设中华、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
革命派领袖孙中山率先号召“振兴中华”。他于1894年11月在美国檀香山创建了兴中会。兴中会成立宣言明确指出:设立本会的目的“专为振兴中华”,该口号成了中华民族复兴观念的先声。
上世纪初期,时人纷纷从“文化复兴”“文艺复兴”视角讨论民族复兴
有感于中华民国因缺乏作为现代国家基础的新国民而成为空招牌,“五四一代”思想精英侧重从思想文化入手寻求复兴之路。时人纷纷从“文化复兴”“文艺复兴”的视角,讨论民族复兴问题。
作为新文化运动论战一方的文化保守主义者,把民族复兴归结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复兴。胡适、蔡元培等自由主义者,向往西方文明,他们把新文化运动定位为类似于欧洲文艺复兴的“中国的文艺复兴”。李大钊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则认为,实现民族复兴不能靠东方文化,也不能靠西方文化,而要靠“第三种文明”即社会主义文明。这就在探寻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做出了全新的探索。
国共两党在上世纪20年代都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以争取民族解放的主张,并共同发起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使之成了中华民族复兴征程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上世纪30年代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中华民族复兴”成为一种社会思潮
1928年底“东北易帜”后国民党形式上统一中国,客观上激发了各界对国家建设、民族复兴的关注。上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全面加强,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重。1937年“七七”事变的发生,使“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民族危机空前深重。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华民族复兴”的话语和观念很快成为一种社会思潮。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华民族复兴话语,不仅为报界、学界、文化界频频言说,也为国共两党高度关注。
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多次从不同角度谈及了民族复兴
为“光明的中国之命运”而奋斗的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关注中华民族复兴问题。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几次从不同角度谈及了民族复兴。他在1949年3月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中国经济复兴”,同年9月,他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中又提出“文化复兴”,同月,他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开幕词中指出:中华民族“从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勇敢的勤劳的民族,只是在近代落伍了”;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勇敢担当起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并不断为这一历史使命注入新的思想内涵。
(《北京日报》 12.9 俞祖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