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3年09月14日 星期六

    孤寂的艺术︱歌舞伎

    《 文摘报 》( 2013年09月14日   07 版)

        在东京银座大楼的包围中,一座古朴的建筑显得有点突兀。它只有三层,整体是传统的对称设计,斜斜的屋顶上铺着整齐的瓦片,屋檐下挂着一排色泽明亮的红底黑字小灯笼,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东京歌舞伎座。

        歌舞伎起源于17世纪江户初期,一位年轻貌美的巫女为了修缮神社,就到处表演募捐。她的表演风趣幽默,常常加入生活中的情节,颇受人们喜爱。后来兴起的游女歌舞伎、若众歌舞伎因为牵涉到卖淫等社会问题而一再受到政府的禁止,歌舞伎一改再改,历经种种风波磨难,才艰难地流传下来,成为日本的艺术瑰宝。

        歌舞伎的表演者现在是清一色的男性。它有着固定的受众,多是白发苍苍的老人,精心穿了和服前来听戏,看到自己喜爱的名角上场就会大声呼喊他们的名字。

        在歌舞伎表演中,手持三味线或大鼓的奏乐者一字排开坐在红色的高台上,后面的布景是传统的浮世绘,黄色的底子上绘着翠绿松柏,是纯正的日本味道。在前面的木质舞台上表演的演员都画着不同的脸谱,熟悉歌舞伎的观众可以从脸谱中判断出人物的性格善恶。演员的华服也是歌舞伎的一大看点,这些装束类似和服,但更加复杂精致,纺绸的面料上是花草虫鱼的立体刺绣,领口处的花纹则显示出歌舞伎属于哪个“家”派。

        今天的歌舞伎业似乎遇到了它从未有过的麻烦。极具风格化的表演是它的美学核心,却也是一道树在年轻观众和外国游客面前的高高屏障,观众的倦怠与不理解让演员们卖力的表演显得凄凉又孤独。如同这座屹立在银座商业中心的古老建筑——它似乎和这个时代的繁华不大协调。

        (《经济观察报》9.6 周思)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