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3年09月14日 星期六

    孤山脚下的一所著名美院

    《 文摘报 》( 2013年09月14日   07 版)

        美院变迁史

        1927年,59岁的民国教育总长蔡元培,用一块银元的价格,从他的学生——浙大校长蒋梦麟手上借来了孤山脚下的罗苑。第二年,国立艺术学院成立,28岁的林风眠成为院长。

        罗苑以及旁边的照胆台、苏白二公祠,成为国立艺专时期“三足鼎立”的校舍。彼时,林风眠在葛岭租的平房里登高一呼,宣告“艺术运动社”成立;胡一川在罗苑里画出中国第一幅现代木刻,国立艺专“一八艺社”“为人生而艺术”的革命式艺术理想从此诞生;在照胆台,由俄国人杜劳设计的仿罗马建筑大礼堂和陈列馆雄起,艺专剧社在此上演的剧目无不轰动杭城;在苏白二公祠,解放后那些新调来的革命画家喜欢在傍晚聚到庞薰琹、丘堤夫妇居室聊天,古今中外,无所不涉……

        “七七事变”之后,林风眠不得不带领艺专师生辞别西湖,从南星桥坐船驶向诸暨避难。时代风云之下,艺术又有了另外的使命——林风眠为1938年的那一届毕业生题写了四个字:为艺术战。

        抗战时期学校几经迁址,从浙江到江西、湖南、云南、重庆的漫漫西迁之路历时9年,终于在1946年再度回到孤山脚下。第二年,学校的名字就变成了“浙江美术学院”,直到1993年,才改为中国美术学院。

        2002年,西湖边的许多民居开始被拆毁。有个人疯狂奔走在沿湖一线,拍下400多张照片,站在负责建设南线的官员面前,他说:“你们知道南山路的历史有多久吗?从你们改建完成那天起,它的历史就只有1年了。”这个人就是王澍。后来,他被任命为设计师,建造了象山校区,转塘镇风貌渐变。

        再后来,当全中国都在拓宽道路的时候,这位设计师又把中山路给改窄了。当很多专家要把中山路民国以后建筑都拆掉,变成“明清一条街”的时候,王澍说:“历史就是到今天为止以前的一切,是我们生活的真实经历。”

        美院名人记

        罗苑,杭州人也叫它“哈同花园”。当初,它是在上海的犹太大亨哈同送给中国太太罗迦陵的礼物,最终被收归国有,为浙大管理。

        当时,在罗苑讲课的无不是艺坛大腕:院长林风眠、教务长林文铮、西画教授吴大羽、国画教授潘天寿,一人有一人的风格。而他们的学生有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丁天缺……最特别的一个是艾青。

        一天,艾青正在教室画素描,林风眠走到他的身边看他作画,片刻后忽然说:“你到国外去吧,你在这里学不到什么。”艾青感到愕然和兴奋,于是从父亲那里拿了300银元,就乘着邮轮漂泊到法国去了。

        后来的艾青,终生感激林风眠对他说的那句话,“这句话我老在考虑,林院长是给自己拆台嘛!这说明林先生有他的见解,有他的气度,有胆量,所以我很尊敬他!”

        当时在教师中威望最高的当属吴大羽。吴冠中称他为“杭州艺专的一面旗帜”。这“旗帜”人物在学生眼中不仅学术高超,连衣着打扮、举手投足都充满酷帅。朱德群这样描写恩师:“大黑边的近视眼镜、灰黑叉肩斗篷大衣、瘦小的裤脚,走在教室地板上发出咚咚的声音。”

        酷的还有他的性格。对那些有出息的学生,吴大羽热情洋溢、耳提面命;至于那些既不用功又无天分的学生,则“正眼都不看一眼,很冷淡。”

        吴冠中和朱德群这两个得意门生,就获得吴大羽加倍关注,时时督促。每天,这两人都会背了画箱到西湖边写生,早出晚归,一天画上四五张水彩画。因为吴先生若是看不到他们的习作,就会显得神情失落,令他们惭愧。

        (《钱江晚报》9.1 郑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