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3年04月06日 星期六

    姓氏与血统

    《 文摘报 》( 2013年04月06日   03 版)

        姓氏与血统的关系如何?同姓是否就是同血统呢?

        中国姓氏的来历多种多样,有的是图腾信仰演化而来,有的是先秦由氏为姓、姓氏合一而成,有的是由古代少数民族的姓氏转化过来的,也有的是因避讳、避祸、避事等改为新姓。

        姓氏发展过程中的离合演化,错综交融,情况十分复杂。有许多姓氏同姓不同宗,这是符合姓氏发展客观规律的,其根本原因在于姓虽同而来源不同,尤其是一些大姓,来源更是复杂。例如,李姓的来源就有多种途径:一是以官为姓。李氏起源于远古部族首领颛顼,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皋陶。皋陶,字庭坚,是尧时的理官(司法官),以官为氏,故作“理氏”。商纣王时,皋陶的裔孙理徵因直言得罪纣王,被害,其妻契和氏携子利贞逃难到伊侯,为避祸而改“理”为“李”。理、李,在古汉语中义通,可以互用。这是李姓的最早来历。二是赐姓。李氏自北魏至唐,已混化其他姓氏在内。初唐时李密的名将徐世绩、聚众为王的刘季真、义军首领杜伏威、揭竿武勇胡大思等,均以降唐被赐姓李。奚族酋长内附于唐,沙陀酋长助讨黄巢,党项羌酋长被封国主,也被赐姓为李。另有邴氏、安氏、弘氏、郭氏、麻氏等,皆以立功从唐国姓而改为李氏。三是改姓、冒姓。如后魏时鲜卑族有姓“叱李”者,改为单姓李。唐时,回纥人张存信、孙重进、王贤、安存孝等以国姓为荣,故冒姓李。由此可见,今天姓李的人当然不可能都是同一血统的人了。

        山东曲阜孔子家族的世系在我国谱牒学中可谓记载最详细最清楚的了,那么,当代姓“孔”的是不是均系孔夫子的后裔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孔氏的来历也有多种途径。鲁国孔子属子姓,系出自孔父嘉之后。而春秋时卫国也有孔氏,属姞姓;陈国有孔氏,属妫姓;郑国的孔氏属姬姓,出于大夫子孔之后,以字为氏。这四支“孔氏”后来都转为姓孔。清代全国的孔、颜、曾、孟四姓联合修谱,凡姓孔者都被认为是孔子的后代,其实孔氏来历不同,姓孔的当然不可能都是同一血统。

        同姓不一定同血统,除了姓氏来历不同的原因外,在生理学上也可以加以推论。秦牧在《姓氏的历史烙印》一文中作过一个有趣的计算:假设A姓(男方)和B姓(女方)结婚,生下的孩子,A姓血统实际上只有二分之一。这个孩子长大了,再和C姓女子结婚,生的孙子,A姓血统又递降到四分之一。孙子长大了再和D姓女子结婚,生下的曾孙,A姓血统又再降到八分之一了。如此代代递降,几千年后,所谓的血统已是“天文数字”分之一了。有些人之所以会有“万代一系”,“x姓血统”的观念,原因在于男性中心主义思想,他们习惯把男性一方的血统当做血统,而排斥女性一方,这样硬把男方姓氏一代代地固定传袭下来,由此造成“万代一系”的血统错觉。

        中国的姓氏自先秦一直发展到今天,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四世同堂”、“五世其昌”的封建大家庭已经解体,维系封建关系的社会纽带已失去了作用,几千年来以男性为家族中心的传统观念正在逐渐消亡,男女平等的小家庭已成了当今社会结构的基本单元。在这种社会生活急剧变动的情况下,传统的姓氏观念产生了根本性的动摇。随着社会发展,我们的姓氏制度还将继续发生变化,这是完全可以预期的。

        (《中国人姓名的奥秘(一)》王泉根著 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