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3年01月08日 星期二

    中央常委的人生细节

    《 文摘报 》( 2013年01月08日   01 版)

        在2012年最后一周连续三天播发的“中共高层新阵容”系列人物特写中,新华社中英文通稿对新一届中共高层领导的个人经历、从政道路乃至家庭生活,都做出空前细致的描述。那些与很多同龄中国人非常相近的经历,大概也可以为中共十八大后新政风的由来和根源做出注脚。 

        田间地头走出的领导人

        新华社的特稿披露了习近平在陕北插队的很多细节。在那里,农民们评价着这个来自大城市的年轻人:首先,他是个好劳力——能挑一二百斤麦子走10里山路长时间不换肩;其次,他是个“吃苦耐劳的好后生”。由于逐渐赢得乡亲们的信任,习近平不但入团入党,还担任了大队党支部书记。 

        那也是中国最艰苦的岁月。习近平把村里分配给知青的白面馒头分给乡亲们吃,自己吃糠窝窝。当时,北京曾奖励给知青先进人物一辆带斗的三轮摩托车,那在当地是十分稀罕的,习近平却设法换成手扶拖拉机和磨面机、扬场机、抽水机等农用工具给乡亲们用。 

        1975年,习近平去北京读书时,他得到了一幅镶着“贫下中农的好书记”的镜框。 

        与习近平相似,李克强在70年代初来到中国最贫穷的县——安徽凤阳,在大庙公社东陵大队插队。他白天下田劳作,夜晚挑灯夜读。新华社特稿说:“他在那里深深了解了什么是贫困和饥饿。”

        曾经扛水泥的新常委 

        张德江在1968年从长春市来到延边的汪清县罗子沟公社。他是七队集体户的户长。因为“当地青年都赶不上的吃苦劲头”,张德江在知青中很有威望,并因此成为当时100多名知青中的第一名党员。 

        俞正声在张家口的无线电厂当技术员。刘云山在农村学校做教师,在农村参加劳动锻炼,他于1975年开始在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当了7年“农牧口”记者。 

        王岐山也在延安农村插队。这种经历使他对农村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并最终改变了他的人生路向。 

        张高丽不满3岁时父亲就过世了,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1970年,他从厦门大学经济系毕业,却被分配到中央大企业石油部茂名石油公司后勤部总仓库当起重搬运工,几乎每天都要去扛水泥,每包50公斤。 

        “这样一代人,经历了上山下乡,了解人民的疾苦。对于践行群众路线,可以说具有很好的基础。”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说。 

        人们知道了他们“为什么能” 

        新华社特稿讲述了习近平对于“走基层”的钟情。在宁德时,他提出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政策宣传下基层的“四下基层”要求。他甚至很重视通过新闻媒体同群众交流。他曾以“哲欣”为笔名在《浙江日报》专栏上发表了232篇短论,以平等和缓的语气,及时回答群众最关心的一些问题。群众说这是“用大白话,谈大问题”。 

        刘云山特稿的题目是“接地气才能有底气”。特稿说,刘云山经常写一些“豆腐干”文章,反对“长假空”的文风。 

        对于这些新常委而言,“新政风”中的很多内容并不算新。轻车简从的调研考察就是俞正声的一种工作方式。在市民眼中,俞正声随和没架子,座车不设特殊号牌,外出时要求警车在后尾随不扰民,走在路上和环卫女工、游客随意攀谈,很多老百姓喜欢叫他“老俞”。

        这组在新领导层就职一个多月后播发的人物特稿,从领导人丰富的人生细节之中,使人们知道了他们“为什么能”。对于这个将带领中国攻坚克难的群体多了亲近,多了信任,更多了支持与期望。 

        (《瞭望东方周刊》2013年第1期 山旭)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