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2年12月22日 星期六

    “如果我们的交通网还做不到保证大家的出行舒适、便捷,是否也该保证起码的生命安全?如果不能,这个城市的交通网是不是出了问题?”有网民这样质疑。

    北京拥堵的五个“病灶”

    《 文摘报 》( 2012年12月22日   01 版)

        12月7日,北京一辆急救车因交通拥堵,花40分钟才跑完3公里,车内病人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遗憾丧生。在舆论的反思声中,社会车辆“不让道”遭受了大部分指责,而“无道可让”,却是另一重无奈现实。在拥堵已由一线城市蔓延到二三线城市的今天,找出拥堵的几大病灶再下药,迫在眉睫。

        病灶一:占道停车和占道施工

        今年11月底,北京市交通委宣布:全市机动车的最新保有量已突破518.9万辆。

        数据显示,北京机动车保有量从300万辆到400万辆,仅用了两年零7个月,而东京实现这一变化用了12年。相应地,“道少车多”的病症至少在2003年就已显现。

        当年,在早晚流量高峰时期,全市90%以上的道路交通已处于“饱和”或“超饱和”状态,而那时,全市私人小客车只有92.2万辆,机动车总量也不过213万辆。

        专家曾推断,如果不控制和引导,2015年全市的平均车速将低于15公里/小时,被媒体形容为“回到十年前水平”。

        “限行”、“限号”之余,北京市交通主管部门称,今年会力争使城市快速路达到300公里,建设城市主干路300公里。但是,占道停车和占道施工,却在不断地“蚕食”已寸土寸金的道路空间。

        据北京市发布的数字,北京所有停车位仅有约250万个,远低于机动车保有量,停车位的“高度稀缺”,令一些车主不得不打“占道”的主意。

        去年,私家车在夜间停车时,有专用车位的不足一半,近3成“无固定车位”,约10%会明确“停在路边”。在此背景下,应急车道被占似乎“不足为奇”。

        兴修地铁、公路养护等占道也在困扰着人们的出行。截至12月9日,北京共进行公路养护约2.2万件,日均65件。

        病灶二:公交规划不够合理

        “私家车数量猛涨只是表象,而深层问题是:北京公共交通不够发达,人们被迫开车。”这是不少网民赞成“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来治堵的理由。

        据《2011年北京市交通发展年报》,北京去年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已达42%,其中地面公交承担了近30%的运量。2011年年底,仅北京市公交集团总公司一家,就拥有约2.83万辆公交车。北京市公共电汽车年运营量从2005年到2010年增长了三分之一。

        但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主任工程师王旭东告诉记者,发展公交也需合理规划,不然公交自身反而会成“拥堵源”。

        记者走访发现,尽管官方在大力推进公交发展,但候车时间长、线路设置不尽合理、换乘时间长等,令一些市民对公交产生“排斥感”。

        在圆明园附近的一个公交车站,王先生向记者“吐苦水”:“等车的时间越拉越长。情况好的话,几分钟就来车,但最长的一次,20分钟还没来。”他每天上班需要一次换乘,若公交车的实际行驶时间在40分钟左右,“加上换乘,一般要1个小时”。

        病灶三:地铁和道路难成互补

        目前,北京市地铁网络由15线218站组成,总里程372公里,日均客运量在700万人次以上。“这个数字已经排在全世界的前五名。”北京交通大学毛保华教授表示,“但现在,乘坐地面交通的人约有1300多万,而乘地铁出行的人总数仍然不高。”

        “低密度、高运量”,也被毛教授认为是北京地铁的缺憾之一。北京地铁的372公里中,在四环或者在三环以内的并不多,很多线路分布在外环乃至大兴、通州等郊区。

        最重要的是,受访专家认为“北京的地铁网络难以跟道路形成互补”。

        “你要是猛一看北京地铁图,会误以为是道路网络,它跟道路是非常相似的。”毛教授说,当所有的轨道都基本“在道路的底下”时,“跟道路实际上是重复的,互补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病灶四:“打车难”倒逼买私车

        “我家小区离最近的地铁站要两公里,遇到急事时,公交车不靠谱儿,出租车打不着,骑自行车太危险,又不想坐‘黑车’,只能加入买车大军。”

        对一些北京市民来说,在出租车和自行车均“指望不上”时,买车,似乎成了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唯一选择。

        早晚高峰“打车难”,拦到车却遭遇拒载、挑活儿、议价……出租车本来是一个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补充,但其作用却没有充分发挥。目前,全北京出租车约6万余辆,“是上世纪90年代的规模”。

        日渐升高的“份子钱”更令拒载现象“雪上加霜”。几个出租车司机向记者诉苦:“每人每月的‘份子钱’已经涨到了4000多元,每天起早贪黑先得把‘份子钱’赚够了。要是堵车时段耗在路上,利润更低,这一天差不多白干了。”

        更多专家提出,自行车应该是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最好方案。但在中国,自行车的地位却在“边缘化”。

        “自行车停车难,非机动车道被挤占得越来越窄,自行车出行,变得既不方便又不安全。”大多数网民认为。

        病灶五:市民的素质短板

        “不看红灯、绿灯,攒够一撮人就走”,日前,一段名为“中国式过马路”的视频红遍网络。

        在北京的一些大交通路口,都能看到这样一幅“人车混战图”:行人过街的信号灯仍是红色,但一撮行人已“挪”到了路中间,占据了1/3到一半的车道。侧面来车只能从其身边“绕过”,加剧拥堵不说,车祸的危险系数亦猛增。

        车主的驾驶习惯也有颇多问题。强行并道,强行调头,直行车停在右转道上……每每导致身后“堵成一片”。

        有专家坦承:“国内城市道路五成以上的拥堵,其实是交通管理水平和驾驶行为造成的。”由“人”造成的拥堵,一方面是我们本身的意识和自律不足,另一方面,“交通管理部门在制定和执行规则上也存在问题”。

        (《中国青年报》12.18 王梦婕 陶旺波)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