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2年11月17日 星期六

    吴熊和:文史铸词心

    《 文摘报 》( 2012年11月17日   06 版)

        没有如海的花圈,没有如流的悼念者,甚至,没有追悼会,只有家人和几个嫡系弟子前来送行——11月4日,中国词学一代名师、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吴熊和就这样告别了他生活了79年的人世。

        吴熊和1934年出生在上海,1955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师从杭州大学“一代词宗”夏承焘,毕业后又留校专从夏承焘学词,毕生驰骋词坛,卓然成家。

        上世纪80年代初,吴熊和从词坛脱颖而出,给中国词坛带来一股新风。1983年,他的《唐宋词通论》出版,中国词学界反响强烈,这部被誉为新时期词学扛鼎之作的专著继承了唐宋直至近代以来的传统词学成就,在理论、方法和考证上均有大量的突破和创新,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胡可先称该书“建构了20世纪词学的新体系,打开了新时期词学的新格局,是一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里程碑式的著作,从上世纪80年代影响至今历久不衰”。

        胡可先对进校后吴先生第一次上课记忆深:“先生暑假读了两个月的书有些心得,遂把三届博士召到一起讲课,所讲内容,振聋发聩。其中所讲的两个方面成为我以后从事学术研究时经常关注的问题。一是学术与思想的关系。他说,从事学术研究而缺乏思想,终究境界不高;仅有思想而缺乏学术根底,易于游谈无根,危害更大。其二是有关浙江学术的论述。他以为浙人古往今来都重思想,思想颇多异质且有超前的意识。代表人物如宋代的叶适、陈亮,明代的王阳明,清代的黄宗羲、朱彝尊、全祖望,直至近代的龚自珍、章太炎、王国维、马一浮等。”

        吴熊和教学因材施教,根据每个人的水平才识设置教学方案。胡可先初拟的博士论文题目是“宋代科举与文学”,向吴先生求教时,吴先生当即指出,傅璇琮先生已有《唐代科举与文学》一书,选题步人后尘会缺乏开创性。胡旋改选中晚唐文学与政治关系的研究。后来他的博士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使胡可先意外的是,吴先生却建议另一位博士做《宋代科举与文学》,理由无他:胡可先的才识可以从事更有创新性的研究。

        吴熊和堪称鸿儒,为人却极为谦逊、低调,对自己立身处世要求极严。他很少谈论俗事,话题常以学术为主。他经常谈到,为人立身行事要有儒者的追求,要做鸿儒、大儒,起码要做一个小儒,切不要成为“腐儒”。

        吴熊和共出版著作17种,发表论文30余篇,曾承担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的《古籍总目·词籍总目》和教育部“211工程”的《词学研究集成四种》等重大项目,并致力于词史的梳理与研究。他生前兼任中国古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副会长等职。他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中国词学。

        (《光明日报》11.13 叶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