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2年10月27日 星期六

    细节“绊”了老人的脚

    《 文摘报 》( 2012年10月27日   01 版)

        重阳节前夕,记者采访发现,真正以一个老人的步伐速度、视力水平去感受老龄生活,还有很多服务细节需要改进。

        看病:屡被年轻人“挤”

        早上8时30分,北京75岁的王彦荣慢慢走向朝阳医院挂号大厅的8号窗口。

        周日的早晨,挂号的患者并不多。8号窗口的玻璃上,贴着一大张纸,上面提示“老弱残患者优先”。按照要求,老人凭本人身份证和医保卡,就可以在这里优先挂号。

        8号窗口前也排了5个人,其中有3个人最多只有40岁,一位年轻人大约只有20多岁。排队十多分钟,大家无一人意识到,自己排队所在窗口是老人优先窗口,更没有人留意到自己身后站着一位略微伛偻的拄拐老人。

        从排队到挂完号,十多分钟时间里,其他患者没有礼让老人先挂号,窗口里面的工作人员也都没有提示。

        “现在就医环境总的来说,还是很好的。医生也很负责。”看完病,下楼的时候,王彦荣心情挺好。拿药品单划价交钱、领取药单、取药,王彦荣又排了3次队。这次,记者没有发现三项服务中设有老年人优先窗口。

        划价交钱处,王彦荣怎么也没有找到1角零钱,后面的患者已经挤到窗前,老人赶忙把一堆东西划拉到墙角,手忙脚乱地开始收拾。离开柜台,老人不好意思地说,“要是不仔细一件件收好,回头就忘记放哪儿了,还特容易弄丢。”

        取药前,大家都需要先拿一个取药单,然后照着指定的取药窗口去取药。蹒跚着走到取药单柜台,王彦荣再次被一个穿着豹纹衣服的年轻女子抢了先。

        “收拾东西慢,大家等着容易着急。”老人没有奢望在专门的老人柜台办事,也没有提出加宽柜台的想法,倒是显得特别宽容,“中国人多,被挤一下也很正常。”

        上午9时30分,王彦荣顺利取到药。“挺快的。”老人显得很满意,“我一般是每月15、16日来取下一个月的药,平时人多,得花两个小时。”如果要看门诊、化验,花的时间就更长了,“楼上楼下要走好几趟,不像今天上下一次就完事了。”

        临走前,记者翻开一楼服务台的“意见本”,里面绝大多数是老年患者的留言。一位退休老干部在留言中说,好多老人年高体弱、行走不便,开药看病需要楼上楼下跑,“实在难以支撑”,希望能恢复“综合科”功能。另几位老人则在意见本上提出,老人的慢性病变化不大,通常只是照单抓药,却要和其他门诊一起排队几个小时,希望能恢复以前设立的“简易门诊”,让老人有“绿色通道”快速取药。

        去银行:怕上厕所不敢喝水

        家住白菜湾附近的张先生,每月15日前后要去趟银行领自己和老伴儿的工资,顺道交电话费、水电费等。“这几年,银行的服务越来越好,无论哪家银行,一进门就有穿着制服的工作人员主动过来帮忙。”

        19日11时许,在工商银行广安门分理处门外,两位老人相互搀扶着走上台阶。看到一位女工作人员站在大厅里,张先生迎过去,笑呵呵地说:“麻烦您,我想取钱。您帮着拿个号。”工作人员点点头。

        “工行的人多,尤其是每月15号左右,大部分都是老年人来取工资,工作人员可以帮我代填一些单据。”张先生跟记者小声说,“字太小,我们看不清楚;格子太小,我们也写不了那么小的字。”排队中,工作人员和其他顾客,都没有提出老人优先。

        不过,代填单子的服务有时候也跟不上趟。“上次人太多,这些工作人员都忙不过来了。我想让他们帮着填个存款的单子,一个女工作人员让我等会儿,后来估计是给忘了。”老人说,“以后我再来,都自己带着老花镜,尽量不给他们添麻烦。”

        张先生有自己总结的小经验:“取钱存钱,尽量不要月中去。交电话费、水电费尽量不去工行,省得排队。但是也有一些银行,交电话费要求只能刷卡。”

        不过,张先生道出的另一个经验让记者感到意外,“我们去银行排队,渴了别喝水。附近找不到厕所。”记者在银行看到,有些年轻人在等候时会到饮水机那边接点水喝,但始终没有一个老人喝水。据记者了解,目前北京市多数银行没有向客户开放的厕所。

        逛超市:看不清商品说明

        家住团结湖中路的姬女士今年79岁了,平常独居在一处老小区里。谈起周边的设施,老人家显得挺满意。“附近的公园、菜市场、商店挺齐全,我觉得挺方便。”

        19日,记者陪着姬女士,步行20分钟到甜水园的京客隆超市。在调料区,老人发现忘记带老花镜了,只能对着一架子的醋瓶、油瓶,茫然睁大眼睛,忽近忽远地看瓶子上的说明、货架上的价签。“好像家里用的是这个。”姬女士拿起一瓶米醋,凑到面前端详了一会儿,摇了摇头,放回架子。她凑到记者身边小声说:“年纪大了就爱‘贪个便宜’,爱买个‘黄签儿’促销商品。”不过,因为经常忘记带老花眼镜,瓶子上字小,货架上标签的价格写得大,但货品名称、规格等字却比报纸上的字还小,让老人无所适从。“这些瓶子都差不多,我真是分不清楚。”

        在超市,姬女士还碰到了几位老邻居。记者跟他们聊天发现,虽然现在购物方便多了,但是到超市买东西,要是不戴老花镜,大部分情况还是不得不“蒙着买”。

        姬女士建议说,“老年人购物喜欢比较,但是眼神儿不好,如果超市能把价签做大一点,商品的说明信息写得大点儿就好了。”

        (《北京日报》10.22  童曙泉 贾晓燕 刘冕)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