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2年07月26日 星期四

    多管齐下 缓解城市内涝

    《 文摘报 》( 2012年07月26日   01 版)

        7月21日,北京遭遇61年一遇的特大暴雨,损失惨重。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0年对国内351个城市排涝能力的专项调研显示,近年来,我国城市内涝呈现发生范围广、积水深度大、滞水时间长的特点,这直接反映出目前城市排水管网覆盖率、设施排涝能力偏低等问题。

        按照2011年最新修订的《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的要求,城市一般地区排水设施的设计暴雨重现期为1~3年(即抵御1~3年一遇的暴雨),重要地区3~5年。但在实施过程中,大部分城市普遍采取标准规范的下限。比如北京,目前仅有天安门广场和奥林匹克公共区的排水管线达到5年一遇。中心城区普遍按1年一遇的标准建设。此外,现在城市地面大量硬化,不透水面积增加,同时为了突出城市景观,几乎所有的绿地都高出地面,严重影响城市蓄水。

        很多人认为只要花巨资完善排水管网,就能彻底解决城市内涝。对此,中国水科院防洪抗旱减灾研究所副所长向立云认为,把解决问题的希望都寄托在提高标准上并不现实。“大幅提高管网标准,不仅投入巨大,还会对居民生活造成一定影响,而且即便城内的排水能力提高了,承接排水的河道能力不足,遭遇强降雨时,城市积水也可能排不出去。提高标准更适合应用在局部重点地区。”“而加强城市蓄水设施建设,形成‘蓄排结合’的防治体系才是治理城市内涝的方向。”向立云说。

        北京等大城市在强化排水能力方面已有了具体设想。北京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基本建成雨污分流的排水系统;投入21.2亿元,对中心城的排水管线全部实施更新改造。今后在立交桥建设上尽量减少下挖式设计,确保在极端天气下立交桥下不再出现严重积水。

        (《人民日报》7.24 刘毅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