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2年06月02日 星期六

    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实行“一国两制”

    《 文摘报 》( 2012年06月02日   03 版)

        史学大家、台湾“中研院”院士许卓云先生提出,中国在很多朝代实行过“一国两制”。虽然与现在的“一国两制”政治形态多有不同,但可以看出,对待当时的政治、文化、社会问题,我们的先人们都是运用政治智慧来解决的。

        “五胡乱华”前后建立了十六个小国,大多数也不能算是帝国。不过,这些小国却有值得注意之处:他们的领袖都拥有两个头衔,一个是“大单于”,一个是“大皇帝”,前者意指胡人的领袖,后者是中国的皇帝。这种双轨的体制,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沿用许久,除了宋明两代以外,所谓的“征服王朝”,包括采用“混合”体制的唐代都是双轨制。一个国家混合采用两种制度,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国两制”。

        “五胡乱华”后期,北方的局面逐渐澄清,鲜卑人拓跋氏建立了北魏王朝。经过几代的涵化(指不同文化相互接触而引起的原有文化模式的变化),北魏逐渐变成中国的王朝,完成了制度上的汉化,先解散北族的部落制度,再建立汉人社会的官僚制度;可是,沿边的六镇却始终不愿意汉化。

        一国两制最典型的,是在唐代。一般都认为唐代是中国正统的朝代,其实也有胡汉双轨制背景。唐代开疆辟土,北方和西方的胡人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因此,唐代的政权包括两个部分,除了汉人之外,还有广大的胡人族群,从今天的东北延伸到今天的中亚,在他们的心目中,李家皇帝是“天可汗”,也就是说,李家其实也是胡人,才能统治胡人地区。

        唐代的军人有很多是外邦人,高仙芝是朝鲜人,安禄山是东北的杂胡。政府自己的将领们也有不少根本就是胡人,甚至于郭子仪的朔方兵里也有很多回鹘人,他们的后勤补给(尤其马匹的供应)靠的是回鹘人。“安史之乱”后一直到唐末,回鹘人活动在今天的华北一直到东北这一带,不听中央号令也不读孔孟之书,基本上是一个胡化地区。

        但另一方面,本来以北方为基础的唐政权统一了南方,他们是以汉人身份统一中国的,对南方的士大夫非常优礼,对南方保留的中国文化也十分尊敬。所以,唐代政府的文人官僚有很大比例是南方的世族,而科举取士也以南方为多。这就是唐代的南北文化的双轨制。

        唐代的对外贸易十分活跃,陆路有许多说粟特语的商人经过丝绸之路往返贩卖,其中不少在中国落户生根。唐政府对他们的管理方式是委派他们自己选举的“萨宝”管理内部事务。这种处理外朝事务的方式,从唐朝一直延续到清朝。同样地,经由海道出入中国的海商,大多数是阿拉伯人或犹太人,唐政府也是让他们的宗教领袖管理这些居住在中国的大批外商。这些制度说明了一国多制的管理形态和传统的天下国家相当不同。

        在唐代分裂的时候,契丹人的力量已经非常强大,以至于根据地在北方的五代,都要联络契丹人,甚至向契丹臣服。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于是契丹人建立了辽国。

        辽国也是一国两制的二元体制。国内分成南北两部分,北方是以胡法治理,南方是以汉法治理,两个政府平行存在。北方是部落,南方是州郡,不过州郡之中,穿插了许多以北方胡人军队驻防的地区,称为“投下”或者“头下”。

        清朝也是最彻底实行二元体制的代表。在朝廷乃至六部,都由满员和汉员两个班子共同管理事务。

        (《大国霸业的兴废》许卓云著 上海文化出版社2012年4月出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