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对革命,对人生,有更深的体悟,待人接物,为人处世,都会有一种油然而生的真诚和豁达。
101岁的陈琮英(1902~2003)静悄悄地走了,对今天的国人,她是一个十分陌生的名字。在记得她的极少数人中,陈琮英也更多是以老革命家任弼时夫人的身份出现的,而她作为一位典型的革命女性的形象,随着岁月的流逝,已在人们的记忆中淡忘了。
20世纪的中国共产革命波涛汹涌,众多女性也投身于革命狂流,在那幅色彩斑斓的女性革命的画卷中,人们熟悉的只是那些身着阴丹士林长衫、剪着齐眉短发、站在人群中疾声呼号的五四新女性,或是手持驳壳短枪、穿着对襟褂子的根据地女区委书记的影像,在这种模式化的图影中,更能说明中国革命之复杂性和矛盾性的另一类女革命者就被遮蔽了。
任弼时,这位从五四新思潮中走来、20年代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总书记、中共七大后的中央书记处“五大书记”之一的人物,早在少年时代,就由其父安排,与陈琮英结婚,这门婚姻是任父为维系通家之好而为其子指腹为婚的。还在少女时代,在长沙袜厂做工的陈琮英,就不断接济任弼时,帮助他完成学业。而深受五四新思潮影响的任弼时,他对旧传统的反抗,和那个时代的新青年通常采用的决绝方式迥然不同,而是给他的妻子以革命启蒙,把她带上革命道路。这两位青梅竹马的爱人,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不离不弃,成为那种终生相守的革命伴侣。
在那紧张的岁月中,任弼时和她辗转于上海、汉口、广州,1926年11月,任弼时还将陈琮英带往莫斯科,一位思想激越、背景为莫斯科东方大学大学生的共青团总书记,和他的指腹为婚的妻子,一同出席少共国际第六次执委大会,这或许会使今天的青年人感到意外。
丁玲说过,女性如果认定她的革命信仰和爱情,可能比男性还坚强,她举例说,在30年代的国民党监狱中,女共产党员很少叛变。1931年的春夏之间,对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凶险万分的非常时期,继4月中央特科负责人顾顺章叛变,6月22日,总书记向忠发也被国民党特务抓捕。第二天,由周恩来派往向忠发家工作的陈琮英,怀抱着出生刚一百天的女儿被捕入狱。就在中共中央调动一切关系营救向忠发时,这位党的总书记竟主动向国民党当局投降,并向陈琮英劝降说,你什么都可讲,不要瞒了。在这危急的关头,陈琮英机智应对,表现出过人的胆识(陈琮英虽于1926年就参加革命工作,但是入党却在1932年),半年后被党营救出狱。
如果把这批20年代投身共产革命的女性,和1937年后参加革命、投奔延安的那些人数更多的女性进行比较,她们的身上别有一种气质和精神风貌:坚毅,从容,目光远大而恢弘。她们是真正意义上的“老革命”,对她们而言,没有什么事儿没经历过,无论是对敌斗争的血雨腥风,还是革命营垒内部的风霜雪剑,革命的艰难曲折,使得她们比后来者对革命,对人生,有更深的体悟,她们的性格和经历各异,但待人接物,为人处世,都会有一种油然而生的真诚和豁达,于是,人们尊称她们为“大姐”。
陈琮英终其一生都保持着当年参加革命时的那种理想主义精神,随着革命的不断前进,理想终于演变为制度,随之而来的是差序、礼仪和规范,这既是整合秩序之必需,也对革命者保持理想境界构成了新的考验。人们目光所见,既有朱德、康克清劳作于屋前菜园,也有武装战士结队千里为江青采办美味黄河蝗鱼之举。进城后,论物质条件,与往昔相比,何如霄壤之别?在某些人那儿,则更有了排场、鲜花、欢呼。然而,陈琼英还是继续她的简单的生活。1950年后,陈琮英一边抚育她的子女,一边继续默默做她的那份工作,没有镁光灯,更没有前呼后拥。
(《革命年代》高华著 广东省出版集团 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