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2年02月23日 星期四

    知识分子如何介入公众媒介

    《 文摘报 》( 2012年02月23日   06 版)

        记者:有一种声音,认为学者不应该参与公众传媒,这种观念背后有一个潜台词是公众传媒可能会对学者自身的学术工作产生负面影响,您怎样看待您的“越界”?

        许子东(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在越界的过程中我有一个原则,那就是我在写书时我是一个教授,是一个学者,但一旦到了公众媒体,那我就不再以一个教授的身份说话,而成为了一个普通的公民。

        作为一个学者,不可以对那么多不熟悉的东西发表意见,而作为一个公民,这些社会事件关系到我的生活,那么我有权利对此发表言论。

        记者:网络时代言论与传统媒介最大的区别是公众有了发表言论的空间和机会,由此广大的民意产生了。

        许子东:一般的人面对公众媒介时只考虑到管理部门的限制,那么他们就会将事情二元化,将老百姓与之对立开来,认为只要站在老百姓的角度考虑就可以了。“公民”是一个法定概念,“人民”是小于“公民”的一个概念。“人民”是什么定义,很少有人去想。“人民”是一个群体概念,它区别于自古以来的“人”与“民”的双重意义,在现在的概念中“人民”是一个小于人、大于民的概念,“民众”则是更小于“人民”的一个概念,广大的民意就是这些最小概念的“民众”意见。

        作为读书人,这是双重的挑战。老百姓的意见也不见得都是对的,或者说是值得反思的,这才是我们需要做的事情。

        记者: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言论,也出现很多乱象,您如何看待?

        许子东:我觉得还是积极的作用更多,否则的话这些声音都听不到。如果没有网络,那我们接收的就是单一的声音、单向的信息,对世界的认识是更清楚还是更模糊呢?当然也有不好的地方,但相对而言还是好的更多。不好的有几样,一个是会伤害私人空间,有时候会损害到个人,这需要法律加上网络系统的监管比如“实名制”来解决。第二个是会造成一个虚幻的民意,使更多的人去追逐这种点击率、追逐这种民意,但造出的这个民意不一定正确,或者说不一定具有独立思考,这是一个隐患,很容易变成民粹主义的工具,而这正需要更多的知识分子介入,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

        知识分子独立思考的精神应该是写书、做电视、网络都一致,这是不应该放弃的。身份可以变、观点不可变。最坏的就是身份不变、观点变了。我认为只要避免媚上、媚俗、炒作捞好处这几点,真正以知识分子的独立姿态就可以了。读书人就应该是这样的。

        (《文学报》2.16 何晶)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