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2年02月07日 星期二

    苏联解体原因研究综述

    《 文摘报 》( 2012年02月07日   06 版)

        苏共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一种观点认为,苏联共产党被它一直代表的工人阶级和苏联人民所抛弃,是导致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的决定性因素。有学者认为,苏共丧权亡党的主要原因,在于党具有的三大优势的丧失。第一,苏共丧权亡党,最根本的原因是掌权后逐渐地脱离群众,最后在政治剧变中多数老百姓不对苏共投赞成票。第二,苏共丧失执政地位,另一个重大原因是由于缺乏党内民主,民主集中制蜕化成了个人集权制,党的干部制度只有任命制,没有体现民意和实现民选,使党的凝聚力、战斗力、生命力丧失。第三,没有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搞教条主义,结果使苏共思想理论停滞落后,创新能力衰竭,无力回答广大民众关心的、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

        一些学者认为,苏联剧变的真正原因是“苏共的上层精英对苏联的发展方向进行讨论所做出的决策结果”。占据着党政机关重要领导岗位的“精英集团”,逐渐蜕化为不受约束的官僚特权阶层,此阶层信仰实用主义和物质主义,只关心自己的特权和利益。

        斯大林模式的深层次作用

        很多学者认为,以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高度集权为特征的苏联社会主义僵化模式,在苏联解体中的影响是根本性和深层次的。其中有学者认为,斯大林政治经济模式曾经在苏联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但是该模式所固有的弊端从一开始就影响着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随着社会发展,它的弊端也在发展,矛盾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苏联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制度和体制改革,只是进行了一些修补,致使人民群众对苏联现实社会主义的社会认同度越来越低。

        没珍惜机遇以及改革失误

        学者认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苏联有多次改革的机会,但苏共领导人没有正确认识和把握,加上利益集团的阻力,一再错过改革时机,致使不适应现代化大生产和世界发展潮流的体制和观念得不到更新,最终问题积重难返。在不得已进行改革时,苏联领导人对改革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拟定的改革方针脱离实际。

        历史文化和民族因素的影响

        其一,苏共在民族理论与实践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失误。一是把民族矛盾等同于阶级矛盾、民族进程等同于社会进程,人为地加速民族融合。二是未能解决好中央和地方民族的关系。

        其二是在对待历史问题和卸历史包袱上,苏联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其三是俄国人的历史文化性格不可忽视。在俄罗斯民族的心理性格中,表现出缺乏理性精神等特点,走“跳跃之路”一直是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明显特点。大部分苏联百姓,尤其是大城市居民,对所发生的一切盲目欢迎,还通过行动加以支持,全然不知道其实质,也没有意识到后果。

        外部原因的作用

        一种观点认为,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策略是导致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的重要原因。也有许多学者提出,和平演变战略对苏联剧变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只有当苏联国内出现政治、社会危机和动荡的时候,外因才能发挥作用。

        (《北京日报》1.9 王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