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2年01月05日 星期四

    美国:反“学术不端”不手软

    《 文摘报 》( 2012年01月05日   06 版)

        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学术腐败”在美国也时有发生。总体而言,美国在处理学术不端行为上基本做到决不护短,严厉处理当事人。

        美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学术不端行为是发生在2002年的“舍恩事件”。亨德里克·舍恩1998年正式加盟美国贝尔实验室,先后与20多位研究人员合作,在2年多时间里在几家全球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十几篇论文,涉及超导、分子电路和分子晶体等前沿领域,其中一些研究还被认为是突破性的。

        后来,有人投诉舍恩系统地大量伪造重大实验结果。贝尔实验室为此邀请5名外界科学家组成独立调查小组,对此事展开调查。调查小组最终认定,舍恩在1998年至2001年期间至少在16篇论文中捏造或篡改了实验数据。2002年9月,舍恩被贝尔实验室开除,其博士学位也随后被康斯坦茨大学撤销。

        通常情况下,大学接到学术不端行为举报后,校方将会遴选中立的第三方,组织专门的调查委员会,启动调查程序。整个调查程序必须保密,防止因外界施加不当压力,让调查人员保持中立,无惧无畏,作出事实认定。在此过程中,校方也尊重涉嫌人的正当程序与隐私权,给予涉嫌剽窃者陈述、举证和申辩机会,以避免无中生有的学术剽窃指控。调查结束后,校方允许最终的调查报告内容不公开,但处理决定必须公开。当事人不服可以对簿公堂。

        学术作弊一旦被戳穿,往往就意味着当事人身败名裂,在学术界难以再呆下去。

        (《光明日报》2011.12.29 徐启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