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1年09月20日 星期二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个“慢工程”

    《 文摘报 》( 2011年09月20日   06 版)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认为,教育质量是大学的生命,是大学由“大”到“强”的唯一道路。那么,大学教育质量如何提高?秦绍德向记者表示,这是个“慢工程”。

        记者: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追求“政绩”难免会做表面文章,虽轰轰烈烈,但名不副实。

        秦绍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办教育,就要遵循教育规律。搞那种轰轰烈烈的表面文章,怎么能够达到名副其实的效果?所以,需要强调的一点——提高大学教育质量是“慢工程”,不是“快工程”。

        为什么?提高质量要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由下列要素决定:第一,队伍。“人”是这个生态系统的第一要素,因此教师是关键。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怎么可能是短期工程呢?第二,投入。抓质量要改进课程、更新教材、改善教学条件等,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这不是一蹴而就的。第三,学校教育的体制机制要改革。要打破原有的体制机制,把全校教职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谈何容易?!第四,学风、校风的问题。在一个学风、校风“稀里哗啦”的学校,很难把质量搞上去。只有积极、上进、严谨的学风校风,才能稳步提高教学质量。

        记者: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秦绍德:这个生态系统是逐步建设的,急不得。如果有谁提出一个口号,5年如何,10年如何,这完全是扯淡!培养一届学生至少需要4年时间,进入社会后显露出真正的质量需要10年、20年,这些能用什么指标来衡量?在我看来,办一所高水平大学,至少需要50年。

        (《解放日报》9.9 高慎盈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