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1年09月20日 星期二

    定价机制倒逼出“濒危药”

    《 文摘报 》( 2011年09月20日   01 版)

        “今天上午集团刚刚开了内部会议,部署了鱼精蛋白的生产和供应,预计接下来每个月供应可以提高到8万到9万只。”9月13日,上药总裁徐国雄表示。

        被卷入“鱼精蛋白断货风波”的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是上药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从今年开始,第一生化药业与过去的原料供货商终止合作,这直接导致了鱼精蛋白供应告急,很多心脏病手术被迫停摆。

        “这个药是老药了,十几年的政府定价都没有变动过,企业没利润肯定就不愿意生产。”一位药业人士坦陈,对于一个大药厂来说,这个药价格不高,利润太低,而用量又上不去。

        徐国雄告诉记者,一只鱼精蛋白的出厂价为8.5元,而招标价是11.5元,第一生化生产这个药物,利润微薄。“这个药十几年前就是这个价格了。”

        另2家拿到批文的企业,由于药价太低,早在3年前就已经停止生产该药物。过去3年间,全国市场上的鱼精蛋白全部由第一生化供应。

        廉价老药在市场供应短缺甚至直接消失的例子并不鲜见,此前上海通用药业生产的盐酸金霉素眼膏也遭遇了无处购买的窘境。

        2009年,北京药品最近一轮招标之时,曾对短缺药品专门列出清单单独组织招标。这份“短缺药品目录”上,除了血制品等老面孔外,维C银翘片、去痛片、红霉素等最普通药品都纷纷上榜。

        这些品种在全国也大多属于短缺品种。尽管其中大部分已经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体现了政策的倾斜力度,江苏、北京等省市对廉价、短缺的药品也都采取了专门的招标通道,但在降价的大环境下,部分药品还是因无利可图而断供。

        徐国雄指出,企业也在申请适度提高价格,但“这个过程很漫长。”

        事实上,医院和药店都更乐于出售高价药物。销售使用这些换代新产品,整个利益链相关环节都能获得更大利益,患者却只能被迫为高价药买单。

        (《21世纪经济报道》9.14 沈玮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