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1年07月16日 星期六

    让世界读懂西湖

    《 文摘报 》( 2011年07月16日   07 版)
    断桥残雪

        在中国南方的夏日阳光下,站在杭州著名的“断桥残雪”景点,来自英国的玛丽·珍妮与同伴一脸茫然:既没有断裂、也没有积雪,为什么要叫“断桥残雪”?有这样的茫然与不解的,并不只是珍妮一个人。

        西湖近日以“文化景观”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对许多西方游客来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西湖,不过是风景优美的一个湖泊。前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协调员尤嘎·尤基莱特就直言不讳:“像西湖这样风景优美的湖泊,在我的祖国芬兰,就有上千个。”

        有一次,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陈同滨带着一个比利时的遗产专家考察西湖,当他们走到苏堤中段时,陈同滨向专家解释眼前这湖光潋滟、山峦叠嶂的西湖,“‘无声诗、有声画’,是中国山水美学的审美特色。”但比利时专家听了直摇头:“啊!你们是这么看的,我可什么都没感觉到。”

        “西湖申遗,最难的是让外国人读懂西湖。”西湖申遗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水法说,西湖申遗的过程,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向世界“诠释”中国山水美学、东方传统文化理念的过程,“你说‘天人合一’,得让他们明白是怎么回事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指出,“西湖更应该被当做一个给人以启迪的地方,而非单纯的公园。”

        显然,要成为“给人以启迪的地方”,需要对积淀在西湖美景里的文化的诠释。例如,怎么让外国人理解、向他们阐释既没有断裂、也没有积雪的“断桥残雪”?在他们看来,只是一条宽敞马路的白堤、苏堤,如何能与白居易、苏轼联系起来?如何向他们解释“梅妻鹤子”的隐逸文化,成精的白蛇为什么会是爱情和美好的化身?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西湖文化景观”,其普遍价值的承载要素包括六个方面,即:西湖自然山水、依存与融合于其间景观格局的“两堤三岛”、题名景观“西湖十景”、西湖文化史迹、西湖特色植物、呈现为“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湖空间特色。

        杭州文史专家王其煌认为,向西方游客“诠释”中国山水美学所特有的“诗情画意、题名景观、天人合一、隐逸文化”等东方传统文化理念,有效地传播这种理念,,“单单介绍景点肯定不成,还需要讲述历史。”

        (《中国青年报》7.5 董碧水)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