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1年07月07日 星期四

    汪涵:不看电视只看书

    《 文摘报 》( 2011年07月07日   05 版)

        “你知道么?汪涵正在筹备开一个书店。”一位热爱藏书的朋友告诉记者。在记者的印象中,汪涵的名字是和“超女”、“快男”、“天天向上”这些娱乐节目联系在一起的。

        书屋开在24层

        没有明星捧场,汪涵的“培荣书屋”静悄悄地开在了长沙市灯红酒绿的酒吧街上。既然要图清静,为什么又把书店开在闹市区呢?汪涵解释说,“因为我爱看书,也收藏了很多书,不少朋友会来我家看书、借书、聊书,久而久之,就有人建议我不妨开个书店。开在市中心,也是为了聚会方便。”临江的这套房子是汪涵多年前买下的,今年他把房子重新装修,成了一家“隐居”在闹市的书屋。“虽然开在闹市,但好在它是在24层,我想,这个高度足以区隔一些不是真正爱书的人吧。”

        说到汪涵开书店,让人不免把它想象得很小资,但汪涵却说,“完全不是你想象的那样。它更像图书馆,除了两把椅子,就是我从各处淘来的书。”在这个200平方米的书屋里,装修是完全中式的,墙上挂着几幅字画,很多古旧家具也是汪涵自己淘来的。

        在汪涵看来,开这个书屋的目的,还是为了结交爱书之人,盈利并不是他特别考虑的问题。之所以为书屋取名“培荣”,“其实这是我父亲的名字。”

        读书需要仪式感

        除了书屋,汪涵的家里还有一个属于他的小天地——六悦斋。他的书房里没有桌椅,一个人坐在蒲团上,常常一读就读到三更半夜。

        “读书是一件充满仪式感的事情。每天,我会先挑选出自己最想读的三本书,然后洗手,点一根檀香,放一段古琴曲,泡一杯好茶,这是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

        都说电视人是最忙碌的,汪涵曾经也经历过一天录七八场、一周跑几个城市的连轴转,甚至一度因身体健康问题传出隐退消息。如今的汪涵也在调整自己的状态,“我都快40岁了,没必要再把自己的工作排得那么满了。我现在每周工作三到四天,一般都是下午彩排,晚上录制,所以每天早上,从九点半到十二点,都是我的读书时间。”

        如果出差的话,汪涵也一定会选几本书带上,“我比较偏爱文史哲,但是出差,通常会选一些相对轻松的书。”对于时下流行的电子书,汪涵表示“绝不会用”,但他也认为电子书大有取代纸质书的趋势,“有了纸张以后,竹简就消失了,很有可能有一天纸张也会消失。到时候,可能不会再有‘书香门第’,都是‘电脑世家’了。”

        写书就像寄情书

        同样是交流,主持和写作带给汪涵的是完全不同的感受。“当主持人比较过瘾,因为现场就可以得到观众及时的反馈。而写书则是诚惶诚恐的,就像是寄出一份情书,很忐忑又很期待,不知道能不能收到回信。”

        去年,不会打字的汪涵一笔一画地写出了《有味》这本书。它既不是一本自传,也不是圈内八卦集锦,而是通过对折扇、古琴、油布伞等传统物件的描摹,流露出他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深深敬意。汪涵说,这封“情书”的回信他已经收到了,“读者的反馈还不错,至少他们会说,原来汪涵也不是那么肤浅的娱乐主持人。”

        身为名人的汪涵,也有自己的苦恼。爱书之人都爱去旧书市场淘书,但他却去不了,因为他一去就涨价。“我只能委托朋友帮我去淘书,每到周末就问朋友,让你找的书找着了么?”

        (《北京晚报》7.4 李俐)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