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平常讲到一个问题的重要,或者为引起重视,就说“极言之……”如何,如何。人们的思维习惯是要听要害之点,不愿听不痛不痒的套话。
小平同志在1980年1月有一段著名讲话:“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着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现在要横下心来,除了爆发大规模战争外,就要始终如一地、贯彻始终地搞这件事,一切围绕着这件事,不受任何干扰……扭着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
当时,为强调不受干扰,他还说了一句话:“我要买两吨棉花,把耳朵塞起来。”这就是“极言”,抓住问题的要点,以极其鲜明的态度,表达自己的意见。
就像名医号脉、扎针,政治家、思想家之评事论政也是号脉扎针,不过取的是思想之穴,号的是时代之脉。回顾邓小平的这段话,又使我们想起马克思也有一句“极言之”的话,讲得更彻底:“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无论……决不”,其口气之坚决,不容半点商榷。马克思的这一段话已过去一百多年,我们是在栽了几个跟斗,吃了许多亏后才深刻理解的。
能极言,敢极言,除了深刻的洞察力,还要有坚持己见的勇气。近读到一则史料。当年袁世凯要复辟称帝,大造舆论。梁启超毅然站出来写文章反对,其中有一段可谓极言,掷地有声:“由此行之,就令全国四万万人中,三万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人赞成,而梁某一人断不能赞成也。”当年马寅初因为提倡节制生育受到批判,他也是这样勇敢:“老夫年过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身匹马,出来应战,直到战死为止。决不向专以压制,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投降。”
极言,是指极准确、极深刻、极彻底,绝不是我们平时说的意气用事,故走极端。敢极言之人恰恰是深思熟虑,敢当大事、能为大事之人。极言的后面必有极坚决之立场和行动为证,当年梁启超讲了那段极言之后就与他的学生蔡锷联络,策划起兵反袁了。
“极”是什么?是极点,是思想的最深处,问题的最关键点。观察事物要能找到那个点,写文章要能说出那个点。
古今文章无不在追求两个极点,一是形式美的极点:字、词、音韵、格律、结构,如“落霞与孤鹜齐飞”之类;二是思想的极点,一言成名彪炳千古。如毛泽东在1930年革命低潮时讲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凡在历史上站得住的极言都成了思想的里程碑。可惜我们现在报纸上的套话太多,有思想光芒的极言难得一见。这是学风文风不振的表现,极言之,将是民族思想的萎缩,令人担忧。
(《梁衡红色经典散文选》梁衡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