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4月1日起开展停车专项治理行动,重点治理群众反映强烈的10大停车违法行为。其中规定,三环内占道停车10~15元/小时。实施此项新政是希望在停车收费领域实现由“乱”到“治”的跨越。
溯源:10年前停车1元/4小时
10多年前何女士买车时可没想到,如今的北京停车和收费如此之乱。
“那时候私人轿车很少,停车也不会困难,停车收费的更少。”何女士表示,经常是哪里有空地就停哪,事实上很多地方都有空地儿,停车根本不需要“见缝插针”。
北京停车行业协会秘书长王殿东表示,上世纪90年代末期,北京市和区县的交通管理部门,纷纷将其所属的停车收费业务剥离出来,成立专业公司。公众熟知的公联安达、海安、金地等停车公司,就是北京停车行业最早“吃螃蟹的人”。
公联安达公司副总经理李继刚表示,当时的停车费为1元/4小时,但各种费用少,工资低,公司利润也是最高的。停车公司收费模式也渐渐固定,如划分占道停车、露天停车等,并一直延续至今。
发展:配建滞后停车渐难
2003年“非典”之后,何女士开始感受到了停车难。有时候出去办事,找停车场要兜几圈才能停下。
2002年,北京有了统一的停车收费标准。四环路以内,占道和露天停车场等路面停车1元/半小时。王殿东认为,当时的停车收费政策,只是为了规范停车,但没有考虑到停车费调节小汽车出行的作用。这一收费标准一直延续到了2009年。
停车成本低廉,汽车快速增长,而停车位配套却远远滞后于汽车增长。业内人士介绍,北京1989年之前的大型公建没有停车配建指标;此后的公建配备指标长期偏低。同时,居住小区停车配建指标经两次调整,但对小汽车增长速度估计不足,指标也偏低。
政府在停车位建设方面也建树颇微。统计数据显示,“十五”期间规划建设8.8万个停车位,实际建成1万个车位。业内人士分析,停车配建指标偏低、停车车位总量短缺是停车难的首要原因。
乱局:群雄纷起收费混乱
机动车的激增,导致停车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截至2006年,北京有停车资质的企业大约已经达到2000多家。
停车公司门槛低,据介绍,只要有10万元,就可以到工商部门注册一个停车公司,这为以后停车收费屡遭投诉、诟病埋下了伏笔。
人员流动大也是停车公司的普遍特征。记者采访了几个停车公司,发现停车收费人员流动率每年普遍达到100%,有的公司甚至达到130%。如此高的流动率,也给管理带来了难题。
一方面是机动车的猛增,一方面是停车位建设缓慢,停车矛盾开始突出,乱停车现象比比皆是。而一些停车公司或者个别停车人员乱收费现象也逐步出现,“划地而治”、擅自收费等行为屡遭投诉。来自北京市发改委的统计显示,连续几年来,拨打12358的电话投诉中,停车乱收费一直高居榜首。
突围:价格杠杆小试牛刀
面对日益严重的形势,2009年,北京改变了7年多的停车收费政策,东单等8个重点区域收费标准提高。希望将停车位作为经济杠杆缓解拥堵,但小范围调整的力量很快被消解,市民们发现,这些地区周边停车更难、更乱。
2010年,北京将涨价范围扩大到13个重点区域。市发改委表示,要真正实现“还路于人,还路于车”,把路侧的车辆都赶到地下去。但记者所了解到的情况是,在重点区域周边或重点区域内部,都存在在未划线区域停车的现象。同时,收费员擅自打折的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政策的影响力。
此外,政府的监控力度和监控手段都无法实时监督,在车流少、收费难的情况下,承包经营、降价收费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这显然与政策初衷背离。
求变:全面提价缓解拥堵
4月1日起,北京三环内非居住区的停车费价格调整。其中最高的停车费为15元/小时。五环内的一般区域停车费为5~9元/小时。
对何女士来说,这意味着开车购物、办事的机会要大大减少,以前只有几个地区收费高,一般都会把车放远一点的小区或胡同,新政策执行后,三环内就“无处可逃”,所以,能不开车肯定就不开车了。
王殿东认为,停车行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目前还是良莠不齐。层次低、收入低、技术含量低是普遍现状。在未来,智能化收费等新技术方式要多采用。停车企业也应该像物业公司一样,设立分级制度,优胜劣汰。
(《新京报》3.31 蒋彦鑫)